受《孝莊秘史》、《長河東流》等戲說成分濃厚的清宮劇影響,有關多爾袞不篡位稱帝的原因,往往被塑造成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之間青梅竹馬的感情糾葛,才促成了順治皇帝繼位的結果。
清朝初年的野史紀聞,則是靠刻畫多爾袞和孝莊之間的不正當關係,來醜化滿清女真異族的統治。因為按照漢人的婚姻習俗,小叔和嫂子是絕對不能睡到一個被窩裡去的。
這也是文人們慣常使用的手段,即便弓馬騎射打不贏你,可我們手裡還有寫字的筆不是?用寫的也要把你搞臭!就好比是現在創造一些負面緋聞,來打壓同行的生意。
市井百姓茶餘飯後侃大山聊聊天,也就當是逗個趣。可真要把多爾袞沒有當皇帝的原因,跟孝莊扯到男女私情那檔子事上,那可就太低估皇權鬥爭的複雜性了。
多爾袞要當皇帝,至少有兩次機會。
第一次是皇太極去世的當口。
當時的情形極為複雜,但說到底還是要憑手裡的槍桿子說話,因而皇位歸屬的焦點,集中到了最有實力的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身上。
多爾袞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更有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多鐸兩個親兄弟助陣。他們都是十分熟練於帶兵打仗的猛將,日後追擊李自成大順軍從北京到西安的是阿濟格,而多鐸更是直接滅掉南明,生擒了弘光帝朱由崧。
豪格的本錢,是皇太極手裡親自統領的正黃、鑲黃、正藍「上三旗」。
皇太極執政期間,對滿清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大幅度的漢化調整,雖然沒有規定下來一定是由嫡長子繼承皇位,但父死子繼的想法已經深入人心。於是以索尼為首的兩黃旗大臣,堅決力挺豪格當繼位人。
剩下掌握正紅、鑲紅兩紅旗的代善,以及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沒有立刻表明立場,此時成了多爾袞與豪格雙方拚命拉攏的對象。
這樣的局勢,動起真格來多爾袞也沒有把握自己就一定能穩操勝券,即便靠殺戮打贏,估計得到也只是個殘破不堪的江山。把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積攢起來的滿清基業耗損大半,他還拿什麼去跟關內的明王朝叫板呢?
多爾袞的想法,其實是各股勢力心照不宣的共識。
圍繞著皇位的歸屬爭歸爭,但是儘量避免內耗,甚至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保全滿清政權的整體實力,則是他們共同的底線。
於是,在各方實權派人物的妥協下,多爾袞和豪格雙方都放棄了爭奪,皇位最終讓皇太極和孝莊的幼子、年僅7歲的福臨「撿了漏」。
為什麼選孝莊的兒子福臨呢?
因為孝莊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背後有龐大的母家勢力做支撐,是滿蒙同盟最需要拉攏的對象。由帶著科爾沁血統的福臨繼承皇位,就能把憑藉科爾沁部落在草原的影響力,進而將整個漠南的蒙古諸部落牢牢地綁在滿清的戰車上。
況且,福臨當時只有7歲,根本不能行使皇帝的權力。
多爾袞退而求其次,獲得攝政王的頭銜和實權,初期還顧著一點阿敏、濟爾哈朗和豪格的臉色,但隨著他立下入關占領北京城的功業,威望一步步提升,到後頭他這個攝政王雖然沒有皇帝之名,但卻實際行使著皇帝的權力。
這點可以從多爾袞由「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的名號漸變中,看到他在清廷中權力的逐步提升。
而整個過程,孝莊對多爾袞採取的都是妥協和籠絡的手段。
這個女人十分善於隱忍,曉得兒子順治把握著皇帝的名分,只要挨到年齡足夠大的那天,就能水到渠成地接收多爾袞所有的權力。
除了看似被動的時間優勢外,更讓孝莊為未來充滿信心的,是多爾袞儘管討了很多個老婆,但卻一直沒能生出個兒子來,膝下只有一個女兒。
沒有兒子,多爾袞便沒有了對將來的指望。即便下狠心去搶侄子的皇位,到死也只能從近支宗族中過繼兒子當繼承人,到頭來給別人做嫁衣不說,還要背負上叛逆的罵名,實在是划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