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至今不挖,是何緣由?看完衛星雲圖後,就能明白了

2022-08-26     陪伴在身邊才是擁有

原標題:秦始皇陵至今不挖,是何緣由?看完衛星雲圖後,就能明白了

引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秦王掃六合》

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乃至之前,每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都以王號來稱呼。到春秋戰國之後,國家的帝王們都成為皇帝,並且一直沿用到清朝覆滅。「皇帝」一詞的創造者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以「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來形容自己的豐功偉績,並從中將皇和帝兒子取出來,作為自己一統六國後的帝王稱號,從此皇帝成為了從秦朝開始,之後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統治者的稱謂。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秦始皇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君主,若不是他統一了六國,統一了文字和國家憲法等等,恐怕中國古代社會還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改制,也不會有後來的發展和盛世。但是秦始皇也是自傲、自大的,而且為了鞏固皇權,頒布了很多殘暴不仁的政令。比如說當時他下令製造的「焚書坑儒」等,這也是後世人對秦始皇褒貶不一的評價的緣由。

人生命只有短暫的數十年,秦始皇在生前一直都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但是最終還是抵不過歲月蹉跎,與世長辭。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為稱的帝王,歸天后連埋葬之地都很神秘,一直到我們的考古學家們在驪山發現了這個神秘又宏偉的秦始皇陵地宮。

電影《神話》中,女主角麗妃在秦始皇陵的地宮等待了上千年,也存活了上千年。一個人可以不吃不喝,千年保持容貌,這個就是人們對於秦始皇陵的臆想。因為曾經傳說,秦始皇找到過使人長生不老術的方法。當然這都是影視化效果,虛構的故事。真實的秦始皇陵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何被考古專家們發現了這麼多年,秦始皇陵至今不挖?

皇陵的核心「地宮」

古人是信奉鬼神的,尤其是古代的帝王,更是對自己埋葬之地有著迷之執著,必須要是絕無僅有的風水寶地。秦始皇陵向南依附著驪山,向北臨接著渭水河畔,俯瞰整個秦始皇陵,形似一條巨龍,足可見它但占地面積之大,是至今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墓。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生前任命丞相李斯負責皇陵地宮的修建事宜,經過了數十年的營建,花費了數十萬的人力,最終才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工程。

至於至今不挖是何緣由?這是因為經過多年的不斷研究,取到了秦始皇陵地宮的衛星雲圖,看完衛星雲圖後,專家們就能明白了,秦始皇陵地宮內部的結構非常奇特且複雜。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秦始皇在命人修建陵墓時花費了很多的心思進行設計。整個秦始皇陵是以地宮為核心的方形,又在外修建了內城、外城和外城。秦始皇的棺槨就在核心地宮之中。

據考古專家探測發現,在地宮中除了布下的重重機關之外,還有一個足以讓人致命的東西「水銀」。水銀有劇毒,在地宮這個封閉空間,人根本沒有辦法進入,更不用說去將裡面的文物挖掘出來了。

龐大的宮殿群

秦始皇陵的修建形式,是仿造整個咸陽城的外形布局和結構的。在皇陵中有城門、寢宮、等等。在內城中,分為了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南部是比較隱秘的地方,北部是便殿等附屬宮殿群,東區是後宮人的陪葬陵墓,外城的地面和地下埋有許多的設施,從先發掘出來的遺址發現,外城的布局象徵的是當時咸陽城內的大致走向。並且在外城的最邊緣地區,發現有負責建造秦始皇陵的工人們的陵墓。秦始皇陵中的建築群體,規模之宏大,也是前所未見的。

結語

從古至今,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盜取古代貴族或帝王陵墓的事件,盜墓者的行為是非常不對的,他們都因為一己之私去破壞了歷史遺留的文物,讓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貝遺產流失到世界各地。秦始皇陵被埋藏在地下數千年,在考古專家們的發掘中將它帶到了人類的視野中。但是這並不代表人類可以隨意地去破壞它,而是要求人人都要尊重、愛護我們古人留下的珍貴文物。考古專家們一致以保護文物為最大的原則,所以在沒有成熟且完善的新技術發明前,都不會隨意地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這就是對我國歷史文物對最大保護和尊重。我們所有人都要遵守和謹記。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c0f269377dcd84aaed6832066a7c0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