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廣西人吃不到米粉,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
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東西南北,都有適合當地人口味的米粉。做法從無湯干撈,到濃湯重味,從生榨現煮,到乾粉發制,種類之繁多,味道之迥異,無不令外省人嘆為觀止。
其中傳播最廣,名聲最響的三大粉是: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和南寧老友粉。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的兩大要素:一是「芼」,二是滷水。「芼」是殼,滷水是核。
把新鮮的米粉在約 80℃ 左右的熱水中晃動20秒,這一過程廣西人叫作「芼」。「芼」好的米粉瀝干水,扣入碗中形如龜背,一小瓢滷水被均勻地澆在面上,滷水被溫熱的米粉一烘,絲絲香味緩緩升華,一種氤氳氣氛頓時瀰漫開來。
可靠的文獻記載桂林米粉特有的滷水創製於清道光年間。民國桂林學者易熙吾(桂林修志館總編纂)記錄在案的「滷水」源自一位曾在山西平遙做官的桂林人,回桂後用平遙滷牛肉的方法,加入本地香料,製作出的滷水格外香甜。
今天,全國各地都能見到桂林米粉的招牌,但在外地開店的,卻鮮有桂林人的身影。
柳州螺螄粉
柳州螺螄粉很年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幾乎同步,它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街邊的螺螄攤。一口裝滿螺螄的大鍋,幾張小桌,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嗍」(suō)螺螄(「嗍」是象聲詞,又表動作,意為撮口奮力吸入),一邊大聊特聊。
粉是事先發好的干米粉,在沸水中煮透盛於碗中,澆上一瓢滾燙的、酸辣濃香的螺螄湯,這就是螺螄粉的雛形。如果說干米粉是形,澆蓋在上面多達十餘種的雜色配料是衣,那麼帶螺螄香味的湯就是靈魂。
螺螄粉的臭味隔著螢幕也能聞得到
不放棄自身傳統,但又不拒絕外來文化,將所有喜歡的口味摻雜在一起,這就是柳州雜色性格的要旨。
南寧老友粉
南寧老友粉自上世紀30年代,在一間粵式早茶的後廚里被成功研發出來後,便被本土人士廣泛接受並深受追捧。
把炒鍋燒旺,放酸筍、辣椒、豆豉,以及少許蒜米煸炒,待香味溢出,下瘦肉、豬肝、粉腸翻炒至熟,倒適量清湯,稍滾即加入米粉,調味出鍋。這就是一碗經典的南寧老友粉。
這種食物催出的大汗淋漓,在老南寧的口中,叫做「發表」,把體內的汗液逼出來,能夠起到排熱、排濕、排毒的功效。酸筍、辣椒和豆豉的組合是否果真有藥用功能尚待研究,但這三樣食材卻構成了南寧老友粉的三要素。
至於配料,南寧人會選用最好的葷料,由於老友粉是現煮的,瘦肉若柴,豬肝若脆,粉腸若硬,第二天這家店便再也無人問津。一個被老友粉遮蓋了的事實是,南寧是粉種最多的城市。據說在南寧吃米粉可以一星期不重樣。
三大粉之外,廣西米粉家族依舊人才濟濟。
生榨米粉,發酵好的一大塊膏狀米糰,通過壓榨器手工壓成圓條粉狀,落入熱湯滾滾的鍋中,配以豆腐乾、頭菜碎、豬肉糜。
全州紅油粉,足量的海椒研成細末,足量的生油燒旺,二者相摻合,粉極細,油極旺,湯極寬。
桂中濾粉,選用硬米或陳米,用水泡一定時間,和水打漿,用濾盤濾成條,入沸水,粉條浮起即撈,現煮現吃,再加一份腸衣豬肉炸至金黃,稱為「燒蔗」的配料。
玉林牛雜粉,粉與牛雜必須現煮,精妙之處在於湯。湯色清淡卻暗蘊牛味,毫無腥膻之感
攝影/王凱
為什麼廣西人這麼愛吃粉?
首先因為廣西產米。在中國有 6 成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早秈稻是國內生產效率高的一種稻穀。在廣西、廣東、雲南、四川等南方的省份都盛產這類稻穀。
其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做得快。提前備好調料,客人點單後將米粉燙好倒入湯汁里即可。一碗米粉不需要精細的製作過程,吃完即走的性格也適合每天為生計奔忙的大眾。所以一旦給米粉一個走出廣西的機會,它便很快被外地人接受了。
米粉對廣西人而言,就是一種「 鄉愁」,幾乎所有出門在外的廣西人,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當地特有味道的米粉。一碗米粉,牽繫著所有美好的情意。
作者/曾小帆
插畫/文一
本文內容來自於《地道風物·廣西》
編輯/逸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