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葡萄有多稀罕,為什麼宰相陳叔達的母親都吃不到

2023-11-20     一畫書畫

原標題:唐朝時葡萄有多稀罕,為什麼宰相陳叔達的母親都吃不到

文/寂寞的紅酒

陳叔達敬母的故事也許很多人都不陌生。故事說的是,唐高祖李淵宴請群臣,宰相陳叔達見席上有葡萄,並沒有大快朵頤,而是用細紗包裹起來。唐高祖看到後覺得奇怪,就問陳叔達原因。陳叔達說,他的母親有口乾病,想吃葡萄卻吃不到,所以想拿回去給她母親吃。唐高祖被陳叔達的孝順感動,所以賜給他很多布帛,讓他購買「甘珍」。陳叔達孝母的故事因此成為我國古代孝順父母的一個典故。也許很多人感到奇怪,唐朝時葡萄有多稀罕,為何陳叔達一個堂堂宰相,他的母親想吃個葡萄都吃不到?

其實陳叔達滿足不了母親想吃葡萄的願望並不稀奇,因為唐朝時的葡萄的的確確是個稀罕物,往往有錢都吃不到。葡萄原產於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儘管我國也有野生葡萄,但我國種植的葡萄主要是從西域地區傳過來的。漢朝時,張騫通西域,後又有李廣利三征大宛,他們從西域帶回了葡萄種子,就這樣葡萄傳入中國內地。但由於人們對葡萄這種新植物的種植沒有經驗,葡萄產量也不高,而且季節性很強,所以內地種植葡萄的很少,一般只能當觀賞性植物或者皇家貢品種植,所以絕對屬於稀罕物。魏晉時期,魏文帝曹丕曾說:「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在曹丕眼裡,葡萄比龍眼、荔枝還要珍貴。直到宋朝時期,葡萄仍然是比較稀罕的水果。

其實,在古代沒有大規模種植葡萄並不奇怪。在那個食不果腹的農業時代,老百姓除了糧食對其他的作物都沒有興趣,葡萄不能保存,也不能當糧食吃,加上老百姓也不會打理,所以沒人種植很正常。即使種出來也沒用,葡萄屬於時令水果,摘下來很快就會腐爛。唯一的辦法就是釀酒,但比較成熟的葡萄酒釀造技術是李世民大破高昌後獲得的,當時人們種植葡萄只能用來吃。所以除了一些文人雅士和地主富豪在自己院子或莊園種點外,市面上基本看不見。就是葡萄收穫了也只能在家裡吃,拿出去賣的寥寥無幾。因為以當時的運輸條件,運到城裡就爛了,所以只能在家裡嘗嘗鮮。

陳叔達生活在唐朝,唐高祖宴請的事發生在唐初。當時國家初定,百廢待興,老百姓缺衣少食,自然沒有多少人種葡萄。雖然在一些地方偶有種植,但由於數量少、運輸不便,所以只能做貢品,不是一般人能吃得到的。就是市面上有賣的,價格也貴的離譜。宴會上,李淵被陳叔達的孝心感動,所以賜帛百匹,讓他「以市甘珍」。葡萄被稱為「甘珍」,而且要用貴重的帛來換,足見葡萄的珍貴。陳叔達雖然是宰相,但為官清廉,沒有什麼余財,吃不起葡萄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其實,陳叔達敬母的故事,除了體現出葡萄的珍貴和他的孝心外,還體現出陳叔達的清廉。當然,隨著大唐帝國的擴張,唐朝獲得了高昌的馬乳葡萄種子和葡萄酒釀造法,所以葡萄在唐朝開始推廣。山西的河東一代就是唐朝重要的葡萄產區,而且是唐朝優質的葡萄酒產區。葡萄和葡萄酒從此不再那麼稀罕,很多富人權貴也能喝上葡萄酒了,有的甚至能吃到新鮮的葡萄。當然,直到宋朝時期,葡萄和葡萄酒仍然比較昂貴,是達官權貴和富商巨賈的專利。直到明清時期,葡萄才真正走進百姓家,老百姓才吃上了葡萄。

參考資料:《葡萄酒的故事》、《葡萄的起源與傳播》、《世界與中國的葡萄栽培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b45a5d1976036c6d72798b5684e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