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哪有全是贏家的遊戲
當年人人笑鄂爾多斯,怎麼現在紛紛爭做鄂爾多斯?
2010年,時代周刊鼓搗了一篇文章,裡面把北方城市鄂爾多斯,惡意稱作「鬼城」。
因為煤炭十年大牛市帶來的財富效應,這個號稱「中國小杜拜」的城市開足馬力大興土木,並把當地房價催化到了和魔都同一水平。坊間傳言:
鄂爾多斯計程車有2000輛,但路虎卻有5000輛。
鄂爾多斯計程車有2000輛,但路虎卻有5000輛。
巔峰時,這裡出現過牧民騎馬去搶房的奇談,也出現過300平米做成兩居室的豪宅戶型。
但畸形繁榮的樓市沒能把鄂爾多斯送進一線城市行列,反而讓它背上了巨大的庫存壓力。
當時鄂爾多斯每天都有6萬平米新房推向市場,一年內有12萬套房等著賣掉,需要全城平均每個家庭入手一套才能消化完。
而這僅僅是當地一年的房屋供應情況。
在巨量庫存壓力下,大量空置率極高的樓盤到處都是,有些斷了資金鍊的項目乾脆就爛尾在那裡。
少見多怪的西方媒體稱這裡是:
一座除了人,什麼都有的新城。
一座除了人,什麼都有的新城。
鄂爾多斯在蒙語裡意思是「眾多的宮殿」,它身體力行地做到了名副其實。
為了消化這鋼筋水泥的巨量庫存,鄂爾多斯在2016年開始,給拆遷戶發一種「房票」。
這種房票就像代金券一樣,上面寫了面積、地段、價格,拆遷戶能拿著它在一年有效期內,去兌換房源。
甚至兌換完多出來的富餘房票,還能倒手給黃牛交易。
這麼一來,當地不僅省得騰挪一大筆拆遷補償金,還把拆遷戶的購房意願留在了當地,並精準引流到積壓的樓盤裡。
這個辦法幫當地去化了地產庫存改造了城市面貌,爛尾樓迎來了盤活的資金,居民上了樓住進了亮堂的房子裡。
電視劇里「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看來還得到現實中去求解。
比鄂爾多斯發房票早兩年,山東一個叫C縣的地方,在春節前夕給基層布置任務,要求他們年內必須要介紹自己的親戚朋友,至少在縣城內買兩套新建商品房。
完成任務沒有獎勵,完不成有可能停發工資。
和很多縣城一樣,C縣房地產積壓了大量庫存。媒體當時預估,C縣的項目全部開發,能容納5萬戶居民,但這裡城區人口也才20萬左右。
為了交差,一條妙計在坊間流傳。有人跑到地產售樓部去找銷售們商量,花500塊買一個名額來認親友,成功矇混過關。
他們算了算,這個成本比交罰款要划算很多。
無獨有偶,當時陝西寶雞眉縣的一些機關單位,不僅要當水泥推銷員,還要背購房任務。
有部門領了兩套購房任務,買一套給補貼一萬塊。
眉縣城區人口僅6萬餘人,當時在售、待售房產建築面積已超過250萬平方米。
在發動基層背買房指標之前,眉縣已經出台了刺激樓市政策,鼓勵老鄉進城購房。
只要老鄉愿意上樓,他們子女的就業問題,縣人社部就一攬子承包了。
這滿滿的誠意,比你們忽悠老鄉手裡的小麥、大蒜和西瓜,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前兩天,有消息稱青島黃島區有街道發通知,要求各社區6月底前完成不少於2個網簽,並把這項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考核。
在廣西玉林,當地不少樓盤最近常常接待各級機關單位組織的看房團。
媒體報道,今年玉林市給各級部門定了任務,總共要推薦村民購房8000套。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各級部門爭相比拼帶團看房、賣房,甚至還動用了買房「送工作」這樣的大招。
一些基層人員為了完成指標,自己製作了購房優惠宣傳單去給老鄉做宣傳。他們穿著白襯衣、黑西裝,再佩戴一枚徽章,把自己和鏈家中介區分開。
有些在鎮里上班的工作人員,一個月要賣4套房才能完成指標,而且並沒有佣金。
斯基看了一眼時間,現在的確是2022年。
怎麼都過去這麼些年了,房子滯銷還要麻煩我們的基層同志們?
斯基隨手查了下當地的公務人員錄取比例,去年玉林鄉鎮競爭最激烈的1個崗位,要200多人去搶。
這200多人要是願意干房產銷售,他們又何苦擠破頭考這個編制呢?
韭菜斯基看了也不理解,
房子賣不動了,怎麼還有比開發商都著急的人?
房子賣不動了,怎麼還有比開發商都著急的人?
鄂爾多斯掏出房票政策的2016年,轟轟烈烈的棚改計劃已經啟動。
在金融機構的撐腰下,無數個城市爭先恐後將胡同、平房、舊樓房拆掉,要麼真金白銀散給拆遷戶,要麼像鄂爾多斯一樣給房票。
舊房子還未倒下,錢已付款給了新房,供大於求的關係瞬間逆轉,市場上的房子突然不夠了,房價很快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上漲。
從西北邊陲小城,到東南沿海漁村,困擾當地多年的庫存,一夕之間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饒是如此,在棚改的加持下,鄂爾多斯老城區膝斬的房價恢復到泡沫擠破前的水平,還是用了五年時間。
這還是在當地從2012年開始,就壯士斷腕停止新房供應的前提下。
前段時間,號稱「新一線」的省會城市鄭州,也掏出了房票政策,和6年前鄂爾多斯的政策兩相比對,不能說一模一樣,但也稱得上別無二致。
在機構發布的《全國百城住宅庫存報告》里提到,鄭州今年1月的庫存有840萬平米,和十年前845萬平米的最高點,只差一步之遙。
算上鄭州,今年上半年全國已經有19個城市「照方抓藥」一般推出了房票政策。
這些城市無分南北,身上都背著房地產的巨量庫存,幾帖藥下去,效果都不太理想。
當年人人笑人家鄂爾多斯,怎麼現在爭著做鄂爾多斯?
韭菜斯基看了也不理解,我們才剛經歷了一個房地產去庫存周期。
這才幾年啊,缸里的水怎麼又滿了?
這才幾年啊,缸里的水怎麼又滿了?
但這次我們站在這個即將溢滿的水缸面前,抓耳撓腮用了很多方法。
就是等不到有人再遞過來那個瓢。
上一輪的棚改運動,的確造就了一場史詩級的造富神話。
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房價翻番,很多拆遷戶和炒房客腰纏萬貫,很多地產老闆登頂富豪榜。
「早買一年房 = 少奮鬥十年」這個經典的勞動價值等式,也在全民之間形成了共識。
但常識告訴我們, 在一個遊戲里,大家都在贏,總要有一個輸家才對。
過去我們以為的輸家,是那些加槓桿高位接盤的韭菜;後來我們以為的輸家,是那些「不消費、不生育、不負債」的年輕人。
到了現在,我們已經講不清輸家究竟是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