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自貿港,電影有哪些新的想像空間?

2023-12-26     毒眸

原標題:在海南自貿港,電影有哪些新的想像空間?

很多觀眾不知道的是,在今年的院線電影大銀幕上,自己已經看過很多次「海南風光」。

包括《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等影片在內的,以東南亞為背景的影片,實際上都在海南取景。還有最近即將上映的《非誠勿擾3》,獨特的色調和影像美學引起了廣泛討論,整個系列的取景地一直沒有離開海南。

海南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光決定了它能成為一部分電影取景的不二之選,但想要在海南發展出規模更為龐大的電影產業,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橫店、青島等成熟影視基地珠玉在前,走上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更符合實際情況。

另一方面,海南自貿港的定位也決定了它將擁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發展條件,電影產業如何與自貿港發展相結合,是需要從業者與政策機關發揮想像力的部分。

在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開幕論壇上,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斌發出了「海南拍」、「拍海南」的兩點呼籲,來自電影產業的各路嘉賓也紛紛為海南的電影產業發展建言獻策。當中有不少的建設性意見,也是為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固有問題,提出了新的想像空間。

海南電影產業需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徑

談及海南發展電影產業的優勢,自然資源豐富是與會嘉賓們的共識,也是目前大部分影片選擇海南拍攝的天然原因。但自然資源所帶來的旅遊資源豐富,與電影產業發展產生的聯動還不足夠。

浙江影視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曉暉提到一個細節,「海南這邊叫旅文廳,但是在全國很多地方叫文旅廳。」

浙江影視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曉暉

一字之差,不難看出「文」與「旅」的價值排序差異,海南本身「旅」的優勢更大,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儘可能地把「旅」的優勢結合起來,是題中應有之義。

海南省旅文廳藝術處副處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研究員張騏嚴提到,「比如說我投資一個影視基地在海南,實際上這個影視基地既享受海南對電影的政策,也享受到海南對旅遊的政策。一個更多維的盈利結構,值得國內影企去探索。」

海南省旅文廳藝術處副處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研究員 張騏嚴

在2011年就做了「馮小剛電影公社」的華誼兄弟,是國內影企中對這一思路最早做出探索的代表。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表示,「對於剩餘資產或者是衍生資產,一些電影企業可能想得比較短,只考慮可以節省多少東西。但如果是政府或者是政策機構它可以想到,比如說有一些大型的電影在這邊留下來IP資產,如果為了引進它,文旅的管理部門可以出台政策,享受它的衍生收入、分成等等。這是肯定會吸引到一些公司的。」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 王中磊

的確如此,對於非頭部的更多影視公司而言,難有能形成IP資產的大片,成本控制也就成為了選擇拍攝地時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雖然比起去東南亞拍攝有成本優勢,但和橫店等老影視基地相比,軟性的配套設施還是相對缺乏,致使成本較高。

正在影院熱映的,由愛奇藝出品的影片《瞞天過海》就是在海南拍攝的。有過實操經驗的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愛奇藝影業總裁電影學博士亞寧分享了在海南拍攝的幾個難題,「海南的交通成本非常高,現在的劇組好幾百人,在整個的拍攝過程中我們的演員、主創還要反覆地進出這個島,這是一部分成本。另外比如說群眾演員或者是特約演員的資源有點局限,我們只能在島外請群眾演員。」

而來自其他成熟的影視工業基地,比如橫店和青島東方影都的經驗顯示,「全面配套」是吸引劇組落地的重點。

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總裁孫恆勤分享道,「當時一個字就是『大』。有會議中心、酒吧街、大劇院、學校、醫院、一個30多萬平方的購物商場。這麼大的綜合體建完以後,把老的黃島區和後面的膠南縣城給拉動起來了,所以具備了大型劇組來拍攝的生活居住各項條件。」

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總裁 孫恆勤

比起大量投入、快速崛起的東方影都,浙江的橫店、象山等影視基地則是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時間,才完成各類產業需求配套。

浙江影視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曉暉提到,「在橫店和象山,從美術制景到群演到產業鏈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一站式的滿足。或者說即便有小部分在當地得不到滿足,但是周邊轉場的成本也並不會超出預算的預期。」

但不論時間上的快慢,擺在海南面前的,都是「全配套模式」背後的人力物力成本。不少與會嘉賓認為,在如今的環境下,與其依葫蘆畫瓢找老路,不如結合海南本身的優勢尋找差異化、特色化的服務配套思路,去尋找更合理的發展路徑。

「自貿港+電影」能有什麼火花?

差異化的基點,一定是基於海南將要建設自貿港的獨特優勢而展開。從上游到下游,在影視工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上,與會嘉賓們都結合自身經驗,分享了對自貿港未來發展的想像與建議。

在創作與拍攝環節中,孫恆勤細數了幾個自貿港金融政策帶來的優勢,「海南的自貿港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我覺得是一張很能打的牌,是實實在在的。人員上,一些影片需要外國的群演,演員出入境在自貿港更靈活。道具上,特種器械和特種器材,包括武器、槍等等,在自貿港進口辦手續更加方便。」

「最後一個是資金外匯,因為現在的大片幾乎都和外國的技術人員或主創人員發生關係,所以外匯也是一大優勢。」孫恆勤表示。

而王中磊則建議將高科技含量的技術設備作為主要突破口,「積極吸收借鑑有利經驗,把握全球電影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電影工業化生產為目標,彙集新技術新設備,引進全球頂尖的特效工業製作企業,建設科技現代化的電影製作基地。」

傳統的攝影棚在橫店、青島等地並不缺乏,但在科幻電影等品類逐漸成為國產電影重點發展方向之後,對數字拍攝、後期製作等新技術的需求量將會迎來增長,也是彎道超車的有利方向。

這也是海南已經在著手行動的部分。海南省電影協會副會長黃飛提到,「我們已與中國電影科研所合作,在三亞設立了專項技術聯合實驗室並即將進入成果轉換階段,接下來還要依託『海南國際傳媒港』項目,發揮海南數字化產業優勢,引入國內外頂尖技術團隊。」

海南省電影協會副會長 黃飛

在發行環節,製片人、監製單佐龍提到,希望海南能夠成為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的重要樞紐,「歐盟不僅僅支持電影還支持一些發行公司,我們現在放眼看去全是歐洲公司,中國沒有什麼競爭力。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藉助海南自貿港國際化的便利,能夠真正去扶持兩到三家中國自己的民族公司,讓這些公司賦能到我們的中國電影,讓它們真正具備和歐洲競爭的實力。」

製片人、監製 單佐龍

在放映環節,王中磊開創性地提出在海南自貿港建立獨立的放映市場,這在他看來是要遠遠比再建多少個影視基地吸引劇組來更加容易的。

王中磊表示,「除了現在上映電影,印度、東南亞、土耳其的電影,雖然我們原來引進的少,但是他們的電影質量非常的高,在海南每一年可以放映上百部國際電影。這些電影,我們還是需要總局來審查,但是可以稍微放寬一些,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化的電影放映市場。」

這一建議不僅基於海南自貿港的優勢,也基於國內院線市場目前的供給匱乏。王中磊提到,「在香港,它的院線只有三到四條,兩三百塊銀幕,每年可以上映的電影,能有五百部之多。印度出品電影1000多部。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大放映市場,一萬多家電影院,八萬塊銀幕,我們每年上映的電影只三四百部。」

這構成某種資源配比的不平衡。在王中磊的形容中,這樣的現象,相當於「一萬多個連鎖餐廳,菜單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

而如果建設了獨立的放映市場,這與海南的旅遊業也能形成良性互動。張曉暉表示,「以前我們說到海南來,大家說是看看景,嘗海鮮,但如果可以在這裡看到

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電影,我真的乍一聽到非常興奮。如果海南能把這個事辦成,票價翻10倍100倍都有很多人會願意來這。」

「讓海南成為東方的坎城」,這是與會嘉賓對海南自貿港的未來最美好的願景。經濟繁榮與電影產業發展總是緊密相連的,香港電影在上個世紀末迎來黃金年代,背景同樣是自由貿易帶來的經濟騰飛。海南正面向著未來發展的窗口期,願電影會是窗口外的景色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af131b1079b060a5fc60006a9a767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