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向所有老師和古聖先賢們致敬

2019-09-10     益路行文化傳媒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是一年教師節。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會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有的更是千古流芳。

對中華文化影響最大的教育家,當屬孔子。

孔子一生桃李滿天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言傳身教,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他的學生們衷心的尊敬老師,以對父親之禮對待孔子。他的學生端木子就曾讚嘆孔子,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做為當今好老師的標準形象也不為過。

一者溫和

溫文儒雅,對人心平氣和,和顏悅色,讓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

二者善良

心地善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中國文化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三者恭敬

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正如《曲禮》所說的「毋不敬」。

四者節儉

養成節儉的美德,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上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五者禮讓

忍讓、禮讓、謙讓,「讓」是性德。我們能讓,境界提升了,德行提升了,智慧也會不斷增長。


另一位國際上偉大的教育家是釋迦牟尼佛。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從事教學工作,教學的態度與孔子一樣,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且個個成就顯著。

那麽,我們從佛陀的教育中可以學到什麼?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有五種煩惱,那就是「貪瞋痴慢疑」。我們若能放下這五種煩惱,就真正能夠體驗到「人生的最高享受」。

一者放下貪

《禮記.曲禮》說「欲不可從」,就是告誡人不可放縱自己的慾望。慾望是無底深淵,人一旦被慾望掌控,成為慾望的奴隸,理智就受到了蒙蔽。

二者放下瞋

《周易》說:「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養是克制憤怒,抑制嗜欲。《論語》講「不遷怒」:不要讓怒氣在心中繼續遷移發展,更不能發泄在別人身上。

三者放下痴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所以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去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潛能,個別的加以培養,那麽每個學生都能成材。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教學時,便是針對不同人的根機,就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內容。

四者放下慢

《曲禮》說「敖不可長」:傲慢心不可任其擴大。一個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樣的心態已經很危險了。

五者放下疑

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

無論是孔老夫子給我們展現的「溫良恭儉讓」,還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貪瞋痴慢疑」,都體現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胸襟,為後世學子做出了榜樣。我們應該懷著這樣偉大的志向,向古聖先賢學習,內外兼修,不斷完善自己,為人類,為眾生做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Zj_GW0BJleJMoPMez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