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僅政績卓著,文學成就也很突出。他在《岳陽樓記》中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在詩的創作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消息」,成為宋初詩向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范仲淹的詞雖然數量較少,僅存世五首,但首首經典,在宋詞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便是范仲淹很經典的一首詞《蘇幕遮·懷舊》。它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寫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從寫作題材來看,范仲淹這首詞與傳統的抒發離愁別恨的詞作並無多少區別。但是它意境的闊大,卻是這類詞所少有。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的開篇兩句「碧雲天,黃葉地」,意思是說,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在古典詩詞中,大多數寫秋景的總有一種蕭瑟之氣,離不開悲秋的情懷。而范仲淹這開篇短短6字,卻展現了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意境闊大,景色穠麗,歷來令世人稱頌。元曲作家王實甫在他的《西廂記》中,便化用了這兩句,改為「碧雲天,黃花地」,同樣富有畫面美和詩意美。
緊接著的「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與開篇兩句同樣意境闊大,不同的是從長空寫到了秋水。即湛碧的長空、橙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直到與遼闊的江水相連接,江波上則籠罩著一層同長空一樣翠色的寒煙。其畫面與意境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秋水共長天一色」相近。它與開篇兩句構成了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意思是說,到了傍晚時分,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湛碧的長空與秋水的綠波相連接,芳草淒淒,一直向遠處延伸到斜陽照不到的地方。從寫景來看,范仲淹在這裡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使其畫面更為遼闊,意境更為闊大。同時這裡的芳草其實暗含了別情,夕陽照不到的地方,便是詞人難以到達的故鄉。
於是過片「黯鄉魂,追旅思」,便直接點出了范仲淹黯然悽愴的思鄉情懷。一旦詞人有了這種情懷,那麼自然也就「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每天夜裡都難以入眠,好夢也做得很少。可見思鄉情懷,讓范仲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因此他只好「明月樓高休獨倚」,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著遠處的故鄉。從上片中的「斜陽」到這裡的「明月」,可見范仲淹倚樓的時間之長,以及離愁之深。
最後「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便是范仲淹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淚,可見借酒消愁愁更愁。詞到這裡便結束了,范仲淹對故鄉的情思卻綿綿不盡。綜觀范仲淹的這首詞,他以闊遠而穠麗的景色來表達羈旅鄉愁,一方面顯示了他廣闊的胸襟,另一方面則使所抒之情柔而有骨,傷而不悲。總的來說,它是一首令世人稱頌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