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山水圖

2019-10-15     美學與藝術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身邊的山和河到底有多美,古人體驗最深。

他們沒有高科技設備,無法隨時拍照,他們每到一地,都是將自己融於自然中,用心體察,細心記錄,之後落墨於絹紙之上,這種由內而外生髮出的美,往往比不斷升級的解析度更具魅力。

今天,推薦 9 幅畫,假期出行如到此地,也許你會有不同的發現。(圖文長到令人髮指,看完的都是高手)

《游春圖》

隋 展子虔

地點:不可考




《游春圖》 隋 展子虔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游春圖》,是現存最早的捲軸畫。

在此之前,中國早期山水畫通常人大于山,也就是說,繪畫中的人物比山大,山和水只是作為人的背景存在。而《游春圖》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限制,初具空間感的畫作無不展現出一種古拙之美。





《游春圖》局部


由於年代久遠,畫中部分顏色已經脫落,但山樹的青綠色仍是依稀可見。

這些青綠色大都是取自自然的礦物或植物顏料,有意思的是,西方在使用顏色的最初階段也是如此,古典繪畫時期常用的青色和藍色多來自孔雀石和藍銅礦,而《蒙娜麗薩》身後的天空則是用青金石粉末繪製。

《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

地點:四川盆地附近




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受展子虔影響,李昭道留下了描繪蜀地青綠山水的《明皇幸蜀圖》。

圖中的山水、人物和駝馬的形體都是用線表現,這種線條帶著剛勁,能表現出山石硬度,加上作者的精心布局,嚴密推敲,使線條產生橫豎、疏密的不同組合,極好的表現了山脈的奇峭險峻和蜀道之難。





《明皇幸蜀圖》局部


與前人相比較,《明皇幸蜀圖》在如何構成畫面的空間關係上作了可貴的探索;與後人相比,整幅畫沒有一筆皴法(唐代之後有皴),反而更增加了古意和天真之氣。

這種天真,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

也許再看一下《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兩部經典動畫片里的雲和山就明白了。

《夏景山口待渡圖》

五代 董源

地點:江浙滬及安徽等地




《夏景山口待渡圖》 五代 董源 遼寧省博物館藏


《夏景山口待渡圖》描繪的是南唐地區夏季的山水景色,峰巒層層遠去,河面碧波蕩漾,遠處草木朦朧,水氣若蒸,近處岸坡錯落,綠樹成蔭。




近處的樹林與遠山


近景樹木的處理是董源最為關注的,雜木與竹林互為穿插,鬱鬱蔥蔥。遠景慢慢展開,層次分明,拉大了畫面的空間感。林間坡岸上碎影斑駁,甚至讓人感受到了晴午陽光瀉落的情形。



斑駁的林間樹影


畫中的沙灘和山坡、近山和遠山的畫法並不相同,近樹和遠樹、灌木和蘆葦的畫法也各有不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像是一首視覺的「交響曲」。

觀此山,與《明皇幸蜀圖》中的險峰差別極大,是為典型的江南風貌。

《雪景寒林圖》

宋 范寬

地點:陝西、甘肅一帶




《雪景寒林圖》 范寬 天津市博物館藏


范寬作為北宋的繪畫大師,作品特色鮮明,存世作品不多,《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的唯一一件,另一幅國寶級作品《溪山行旅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兩件作品雖南北兩隔,但卻共同體現了范寬的趣。

與《溪山行旅圖》相似,《雪景寒林圖》的簽名也被隱藏了起來。畫中最前面的樹幹中,隱約可見「臣范寬制」的字樣,由此說明,這件作品可能是范寬隱居前所做,並且極有可能是其專為宮廷所做。




樹幹中隱約可見的「臣范寬制」


觀范寬的畫作,可知其性格。

能畫出如此氣勢磅礴的作品,其人一定心胸寬闊,因此有人說,之所以稱呼他為范寬,是因為其為人性情寬和(范寬,名中正,字仲立)。而在如此的高山大川中,只有一家小院和幾個貨郎出現,又點明了范寬的疏野個性。


雪景小院




圖中的唯一一人


范寬好酒,不拘世故,為畫畫而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中,終日坐于山林,縱目四顧,以求真實的山野之趣。雪景,是范寬喜好的題材之一,並且不止畫過一次。《雪景寒林圖》氣勢蒼茫,單看山腳下的農家小院,就可以體會到北方冬日雪後的山林氣象。

整幅畫寂靜如夜,院外滿是群山巨石、枯木寒柯,但將這幅畫放大後,會發現屋舍中正有一人張門而望,這一不算清晰的瞬間動作恰使整幅畫更加幽靜,正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瀟湘奇觀圖》

宋 米友仁

地點:湖南及江蘇鎮江一帶




《瀟湘奇觀圖》 宋 米友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友仁很好的繼承並發展了父親米芾的山水技法,並奠定了「米氏雲山」的特殊表現方式——以表現雨後山水的煙雨濛濛、變幻空靈而見稱。

《瀟湘奇觀圖》的畫面寬度近 3 米,如果加上後人的題字及印章,這幅畫將是 8 米左右的長卷,同時,它也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畫面峰巒起伏,雲霧出沒,層林被飄渺的煙靄籠罩,山石和樹木都用水墨點成,全然不覺線條及皴擦的痕跡。




《瀟湘奇觀圖》局部


米友仁 50 歲時創作了這幅畫,標題雖有「瀟湘」二字,卻不完全是湘江山水的再現,它只是作者借鎮江山水抒發對瀟湘景色的懷念而已。

圖中開卷是翻卷著的濃雲仿佛在移動,蒙蒙雲霧下的遠山坡腳依稀可見。隨著雲氣的遊動變化,山形與樹木逐漸顯露,重迭起伏地展開。而那捲曲的雲,是否讓你想到了古樸的《明皇幸蜀圖》呢?

《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

地點:濟南




《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充滿友情的畫。

1295 年,在濟南任總管府事的趙孟頫奉命進京編修《世祖實錄》,他藉機告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文學家周密常來與其討論文字與丹青。趙孟頫知曉好友祖籍濟南,卻未曾回過家鄉,於是常與他分享為官時期所見的齊魯風土人情,以解其思鄉之情。某日,他將在濟期間的記憶畫了下來,贈予好友,希望給以慰藉。

這幅畫,就是著名的《鵲華秋色圖》。


華山




鵲山


畫中,右方突立的是尖狀山是華山,也叫華不注山,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左方可見山羊四五隻,在幾間簡陋的茅舍前齧食,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

這是趙孟頫繪畫風格最為獨特的一幅畫,畫境清曠恬淡,恬靜悠閒,他描繪的雖是秋景,卻並無蕭條之感,通過色彩渲染,使畫面極富節奏感。它是趙孟頫內心印象的映射,也是給好友的最好禮物。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

地點:浙江富春江一帶



《剩山圖卷》 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無用師卷》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說宋畫代表了中國畫的雅與勢,那麼,元畫的淡與逸則是任何時代都難以企及的。元代的落寞文人們隱居山林,砍柴打魚,卻無意中將山水畫推向了又一個巔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畫便是《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出生兩年後,蒙古人建立元朝,這個歷時 98 年的王朝鮮有漢人被委以要職。當然,從南宋過渡到元朝的文人們也恥於服侍「異族」,他們多數隱逸山野,沉醉丹青,不問世事。




漁夫


畫中僅有幾人出現,無論是松林間的垂釣者,還是浩渺江水中的兩位好友,黃公望都只用了極少的筆墨,處於大自然中的他們顯得極其渺小。

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元代文人們,創作更加自由,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他們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開始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


春夏之景





秋冬之景


黃公望用 4 年時間完成的巨作,沒有刻意將風景統一在一個季節里,相反,他含蓄的畫出了四季的變化。

長卷前端的景色飽滿,樹木茂盛,像是春夏一場雨後的清晨,繁華蔥榮;中間部分是秋景,樹葉的垂直皴法使整個山林更加肅靜蒼茫,生機漸弱;再往後,樹梢上已經沒有了樹葉,加上大面積留白的相襯,突出了冬季的繁華落盡和人的蕭條淡泊。

《黃流巨津圖》

明 陳洪綬

地點:黃河




《黃流巨津圖》 明 陳洪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構圖,還是對浪花的描繪,《黃流巨津圖》都滿是現代氣息。

在不大的尺幅上,陳洪綬以滔滔黃河中的一個渡口為描繪對象。畫面上,黃河波濤洶湧,數隻帆船搖盪於水面,左下角港口中停泊船隻數艘。黃河對岸竹林叢生,房舍屋宇隱現其間。



《黃流巨津圖》局部


陳洪綬在明末進京和離京時曾兩渡黃河,有感於黃河的雄偉,目識心記,繪就此圖。

《山水清音圖》

清 石濤

地點:黃山一帶




《山水清音圖》 清 石濤 上海博物館藏

石崖險峭,清流潺潺,飛瀑湍急,在密集苔點與虛實筆法的渲染下,深山雲霧的蒸騰感撲面而來。而在橋亭內,兩位高士正論道山間。

面對這幅《山水清音圖》,竇唯有所感悟,於是兩年前完成的那張專輯也叫此名。

看到這,你也是很有毅力了……以上共有 8 幅畫寫出了地點,希望下次再去的時候,大家會有不同的感受。

來源:微信公眾號 LCA,作者:莫一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KGI120BMH2_cNUgf7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