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之首是泰山,五鎮之首來沂山,造化神秀韻自然!

2020-07-19   風的旅者

原標題:五嶽之首是泰山,五鎮之首來沂山,造化神秀韻自然!

沂山,舊稱東泰山,別名東鎮,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南五十公里處。為泰山山系,沂蒙山主脈。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位於今沂山林場中心,環周有29個山頭環抱,十三條大溝縱橫交錯。沂山還是沂河、汶河、彌河的發源地,故有人稱三河為「沂山三子」。

沂山為古代五鎮之一,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說法。五鎮,是古代帝王按方位封祭的幾座名山。封建社會,帝王們崇拜神權,他們把自己權力的取得歸於神的恩賜,山川有靈,是他們的助佑。故在登基之時或以後,都要祭祀以圖其助佑他長治久安。

《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全國名山有五嶽五鎮。五鎮是: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中鎮冀州霍山,南鎮揚州會稽山,北鎮幽州醫巫閭山。五鎮在唐以前被稱為四鎮。唐代時,在四鎮之上又重新加上吳山,遂成五鎮:即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西鎮吳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沂山位於山東,距五嶽之首泰山不遠,且方位又在其他四鎮之東,仰泰山之光,被稱為「東小泰山」。

沂山氣勢磅礴,風景絕佳,白漢代以後歷代帝王多立祠祭祀,故亦有相當的古代建築。古蹟、名勝比比皆是,有古寺、歪頭崮、百丈崖、東鎮廟、齊魯長城遺址等。

古寺,舊稱發雲寺,是沂山林海的中心,海拔850米。 它位於主峰東側。這裡是一塊平地,周圍群山環繞,東南開敞,宛若一把古式圈椅,發雲寺就座落在這塊平地上。相傳發雲寺建於東漢,當年這裡殿宇崇麗,古木聚秀,香煙繚繞,暮鼓晨鐘。

今寺已廢玘,其遺址上,建有沂山林場管理處和遊客接待處。由發雲寺北行一里許,兩壁如石門,中間峪谷深峭,名「黑風口」。相傳,這裡為梁山泊好漢李達當年回沂水老家接老母去梁山泊路過之處。李逵放老母於一座山崗上,去山澗打水給母解渴,待回來時,老母被四虎吞食,僅餘一腿。李氣得鬢髮直立,眼冒金星,一口氣殺死四虎,痛哭一場,憤然離去。直至現在,這裡仍層山障日,怪石嵯峨,喬松蔚然成林。

發雲寺向東四、五里,便是百丈崖。百丈崖,俗稱百丈,實高65米,絕壁如削,山陡谷深,清泉飛瀉而下,若游龍飛虹,聲震峽谷。枯水季節,細流如帶,自高空飄然而下,和下面探出的岩石相撞,水花四濺,猶如天女撒下萬斛銀珠。崖下,峭壑陰森,萬松凝寒,積雪仲春仍積,雖熇陽盛暑,在這裡亦感冷氣侵肌,故前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說。

百丈崖之腰,原有仙客亭。亭旁有明代隱士雪蓑的大字題刻:「山靜凝神氣,泉高識道源」。由於年深日久,亭和石刻已被水流沖隕崖下。崖左側有一石洞,名「呂祖洞」,洞旁古松出石隙,稱「萬年松」。對面石壁上,刻有「海獄」二字,字體飛動,方逾徑丈,十分壯觀。

沂山東麓,有東鎮廟。廟建於宋代,原祀沂山王。廟內殿宇因年代久遠,大多殘破,前碑石猶存。右邊有元成宗詔封沂山神碑,上鐫蒙漢文字,左有明代碑一通,高丈余,龜跌螭首,古樸渾厚。殿前牆壁之上,鑲嵌歷代祭文和文人的詩文石刻,真、草、隸、篆,各種書體具備。大殿前後還有柏檜數十株,大者數十圍,龍盤虯結,參天蔽日,傳為宋代所植。其中一株銀杏高達20餘米,粗需四人合抱,相傳為宋太祖趙匡胤親手所植,惜毀於十年動亂之中。

沂山諸峰,或雄奇,或險峻,或挺秀,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稱道者,莫過於「雙崮」即「獅子崮」和「歪頭崴」了。歪頭在玉皇頂西北側,峰頭探向一側,像人歪頭窺視,故名。與歪頭崮並肩屹立的獅子崮,活像一座威武雄壯的雄獅,二峰東西對峙,碧嶠直插雲空,挺奇疊秀,猶若天闕。中間峭峪萬丈,溪石多姿。

歪頭崮巨石屹立,三面危岩懸空,唯南側有一水道,可盤旋而上。中途石壁上,有「人世蓮萊」的大字題刻。峰頂有一古廟,名曰「碧霞宮」,傳為泰山老母故居。旁邊有一石穴曰「天池」,深不可測。池東巨石探出絕壁,名「探海石」。憑石遙望,萬峰之下伏流若丘,水庫似鏡,河流如帶,四面山河景色,盡收眼底。尤其日落黃昏之時,登在峰頂,但見晚微似火,流霓若燒,煙繚四野,雲繞峰巒,「沂山晚翠」即指此景。

在古寺南長城嶺脊背,還有齊魯長城遺址。長城蜿蜒曲折,依山勢而建。齊、魯為春秋之時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魯國被滅之居,再未復國,故長城以後再無修葺加固,早已不存,現僅留依稀可辨的殘基。

沂山雖無泰山之高,亦有其特殊的魅力。明吏部尚書喬宇曾賦詩讚她說:「平生溪山頗登涉,如此名山初見之。徘徊盡日不忍去,似覺岩壑生春姿。」詩當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