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中國轉身最堅決的城市

在今天提起長沙,娛樂之城是它最響亮的名頭。芒果台的綜藝填補了多少年輕人的空虛,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的「快樂大本營「。然而歷史上的長沙確是另一種面貌,它算是中國轉型最堅決的城市。

攝影/姚王度

關於長沙得名,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說法,是「地以星名」。天上有軫宿長沙星,映在人間,就有了長沙城。與其他城市不同,長沙自從得名後,城名、城址兩千年未曾改變。

和今天輕鬆快樂的長沙不同的是,歷史上的長沙文化厚重。我國現存最大的商代方尊——四羊方尊,便出土於此。高約半米,重約七十斤,做出如此的體量,卻不著痕跡,渾然天成。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輕薄若無物,帛畫色彩鮮艷如初,古長沙人的手藝,讓世人驚嘆。

圖/圖蟲創意

長沙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得了。屈原與賈誼,一人將理想妝點以最絢爛生花的辭藻,一人把冷冰冰的政治寫得文采斐然。長沙在不同時間接納了這兩位頂出色的才子。朱熹、張栻兩位大儒在嶽麓書院、城南書院開壇講學。自此以後,湖南文人的血脈噴張,大概在此時已埋下了伏筆。

圖/網絡

過往的千年之中,有太多人與長沙產生了交集。孫堅在長沙太守任上起兵反董卓,劉備奪荊州四郡的故事被人一說再說,杜甫在此巧遇李龜年,寫下了人生最後一首絕句《江南逢李龜年》。

在近代風雨飄搖的年代,長沙更像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愛國青年,以一種異常決絕的姿態投入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幾乎中國近代所有的重大歷史瞬間,都有長沙的身影。

攝影/姚王度

1897年,以梁啟超為中文總教習的時務學堂成立於長沙。長沙人譚嗣同更是甘願捨身成仁,試圖喚起民眾對變法圖強的支持。黃興和宋教仁在這裡創辦了華興會,毛澤東和蔡和森積極組織了新民學會,力圖在國之危難之際救亡圖存。但彼時落後遲鈍的中國已病入膏肓,長沙,或者說長沙人,轉而走上一種更為激烈而坎坷的道路。

圖/視覺中國

歷史上的長沙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近代長沙的底色是兼濟天下的博愛,也是捨生取義的果斷,而今天的長沙活潑開朗,「先天下之樂而樂」。

圖/圖蟲創意

讓人又愛又恨的臭豆腐,嗦不盡的肉絲粉。長沙人有魄力把遇到一切食材做成口味,也能料理出紅油粑粑和甜酒那樣的甜蜜。街邊一家破破爛爛的小店,可能正是長沙飲食江湖最傳奇的存在。長沙無疑是一座煙火氣十足的城市。

攝影/龔躍賢

除了舌尖上的歡愉,長沙的街頭在多年前就已擠滿了酒吧、歌廳、演藝吧。天生愛鬧,長沙人創造並享受著中國最精彩的夜生活。今天的長沙更是把這份熱鬧通過螢幕傳遞到了全中國。

圖/視覺中國

坐標長沙的湖南衛視,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就一手打造了一系列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多少人的周末是守著《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度過,《超級女聲》鼎盛時期一直是同時段收視率第一。2005年的決賽,吸引了超過900萬人投票。長沙就這樣搭著商業化、娛樂化的順風車,悄悄鑽進中國人的生活。

圖/視覺中國

長沙多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2013 長沙市政府宣布將打造「快樂長沙」城市形象。他們沉重過,激憤過,奔走過,犧牲過,而後才有了今天的快樂。他們也配得上這種快樂。長沙人潑辣爽直,做事也有一股傾盡全力的豪氣,即使是在娛樂這件事上。如此看來,儘管改頭換面了,但長沙還是那個辣椒脾氣。

文丨伊森

圖片來源於圖蟲創、視覺中國、網絡

本文部分觀點參考自蕭春雷《中國的掌紋·華夏邊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B5Dc20BJleJMoPMwt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