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是農村孩子最大的痛
近些年,城鄉學生在高校入學率上的差距越來越明顯。《教育藍皮書(2018)》指出導致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學生基礎教育的差距與城鄉學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分化。
教育獲得不均等,家庭背景難以逾越,農村孩子想要衝破現有的枷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高中後升學越來越難
只能單槍匹馬依靠高考來改寫命運的農村孩子,「走出來」的通道越來越窄。
有數據統計,在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中,無論是重點大學還是一般高校,農村學生都占據大多數,許多大學甚至高達80%以上。絕大多數的農村子弟能夠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留在城市裡工作和生活。
但時過境遷,這種形勢正在悄然改變。雖然現在高等教育的整體普及率在增加,國家的利好政策也在加持,但城鄉學生教育獲得的差距卻在擴大。
據2015年江蘇省高校學生調查,從高職高專到普通本科、「211」高校、「985」高校,隨著我國高校層次梯級的上升,農村子弟的比例越來越小,而來自城市的學生卻呈相反趨勢增加。
不同類型高校學生生源分布
同時,高職院校中農村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據《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從2011屆的47%達到2015屆的53%,占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半數以上。
2011-2015屆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的比例
從不同生源地區來看,城鄉學生進入不同類型大學的機會也有差異。根據2015年江蘇省高校學生調查來看,農村子弟有83.01%進入普通本科,15.34%的進入「211」高校,1.65%的進入「985」高校,其能進入「211」、「985」高校的比例均小於城市學生,在「985」中尤其明顯。
2015年江蘇省高校學生調查不同生源背景學生學校類型分布
不難看出,城鄉學生教育獲得在量上雖然還有一定差距,但更關鍵表現在教育獲得質量上的差距,即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升入重點高中及升入高水平大學機會上的差距。
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舉步維艱
不僅僅是入學率,農村孩子能獲得的教育質量也呈現了下降的趨勢。
農村孩子難以「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城鄉基礎教育上的差距。
01
學校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差距大
湖北某教學點,孩子們在教室里玩簡陋的教學器具
根據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年基線數據:2013-2014年度初中生均年度財政撥款,農村學校只有795元,邊緣城區更只有600元,中心城區則1317元。且有35%的農村學校管理者認為該校5年內生均財政撥款無大變化,而中心城區比例只有14.6%。
來源: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年基線數據
在教師學歷方面,農村學校高中及大專學歷教師的比例高於中心城區學校,本科、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則呈相反的趨勢,農村學校比例最低,中心城區最高。
來源: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年基線數據
02
階層分割嚴重,孩子不願意學習
調查顯示,城鄉學校階層分割現象明顯,農村學校學生更多來自社會職業、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的較低層次。
在學習氛圍上,農村學校也不如城市學校,表現更多的逃課、違紀,更不良的班風、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生輩群體中也有更多不願意學習和表現不良的學生。這些學生的不良表現會在同學間相互感染和傳遞,從而影響更多學生的價值觀、學習態度乃至學業成績、教育獲得等。雖然這些可能並不都是學校的原因,但學校卻是解決問題的依託。
家庭是「軟肋」,實力差距明顯
農村家長: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完成任務了。
城市家長:我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切才剛開始。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說:教育是現代社會中階級再生產的一種重要機制;而教育在不斷將社會中已有的階級結構複製出來的過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恰恰在於家庭背景的差異。
城鄉家庭背景分化,特別是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將會給孩子帶來深遠影響。
城鄉學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分化表現在父母教育水平、所提供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父母參與教育程度與水平、父母教育期望等各個方面。
01
很多農村孩子的父輩教育水平不高
家長的教育水平是家庭文化資本的重要體現,2015年全國1%人口的抽樣調查顯示,在各類教育水平的人口中,農村人口的比例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減少。全國高中以下學歷人口中農村人口占了54%;全國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中鄉村占67 %。
02
生活尚夠溫飽,何求「詩和遠方」
經濟收入水平和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同,直接使得教育支出在城鄉家庭中差距明顯。《中國統計年鑑2016》指出,無論是絕對消費額度還是在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城鎮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費支出更多。
通過我國東部某省家庭教育狀況2017年調查數據,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城鄉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超過60%的農村家長家庭在教育方面支出是1000元及以下,而城市占約41%;城市中有12.7%的家長年支出在5000元以上,而農村只有3.29%。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及占總消費支出比重
03
三成農村孩子連自己的書桌都沒有
家庭教育資源獲得有如家庭藏書,直接影響著孩子整體的教育獲得。
CEPS調查指出,農村孩子中有29.8%沒有獨立書桌,35.63%的家庭藏書「很少」與「比較少」,電腦與網絡都沒有的占44.77%
04
「留守」居多,親子互動?幾乎沒有
農村家庭進城打工者多,造成了大量留守兒童。2016年11月民政部發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數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占4%。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幾乎不能參與孩子的教育,而與孩子在一起的祖父母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也無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剩下的36萬無人監護的兒童,情況更為糟糕。
2018年1月1日,河南安陽的一名留守兒童
即使農村兒童家長留在家中,由於教育觀念、教育水平的差異,其對孩子教育參與的程度也遠不如城市家長。
CEPS調查數據顯示,作為重要文化資本測量指標的「與父母一起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科技館」一項,農村孩子中有54.42%從未做過;「與父母一起外出看電影、演出、體育比賽」一項,農村孩子中57.05%從未做過;「與父母一起讀書」,從未做過的比例是44.93%。
05
超半數農村孩子從來沒有上過輔導班
上課外輔導班是當前中小學生比較普遍的現象,也反映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並可能對學業成績和教育獲得產生影響。CEPS數據顯示,農村孩子中沒有參加任何興趣班或課外輔導班的比例是65.55%。
來源: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年基線數據
06
城鄉家庭教育期望的差距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教育獲得及自我認識。據CEPS數據顯示,農村家庭中有53.44%父母對孩子的預期是本科及以上,23.95% 是高中(含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及以下。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期望的下降,也間接引起輟學的發生。
來源: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年基線數據
那麼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呢?據調查,農村孩子中有21.48%期望自己是高中及以下。期望自己上大學的只有57.48%,從比例上來看,比城市孩子低了18.84%。
陝西隴縣,30歲的楊利軍16歲時就出去打工了
農村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兩個「改變」,一個「影響」。
「量」到「量」的改變:
從關注教育獲得的數量,到關注教育獲得的質量
隨著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甚至普及化,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經不是大問題,但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還是存在著城鄉差距。教育發展的矛盾也從量的需求轉向質的需求,從一般的入學機會均等轉向教育結果的機會均等,要為農村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教育。
「硬」到「軟」的改變:
從關注學校的硬環境,到關注農村學校的軟環境
隨著國家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系列政策的推進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等的實施,農村學校硬體條件已經改善很多,但軟環境上仍與城市學校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改善農村學校軟環境,注重學風建設,鼓勵學生讀書上進,形成良好校園氛圍。
重視城鄉學生家庭背景分化,
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可能帶來的影響
美國學者帕特南在其名著《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中指出 ,美國不同階層間存在著不斷擴張的「家庭教育鴻溝」,中產階級「精心栽培的教育」和下層階級「自然放養的教育」。
在我國,這種現象也有苗頭出現,需要警惕。比如:
「自然放養的教育」:在農村,家長還跟過去一樣,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甚至大量父母進城打工連住在一起也不可能,某些農村地區還出現了「讀書無用論」;
「精心栽培的教育」:在城市,一些家長日益高度重視教育,為孩子上提高班、興趣班、私立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在金錢與時間上大力投入。
長此以往,勢必形成城鄉家庭教育鴻溝,從而影響城鄉孩子的教育獲得,乃至他們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地位。為此,不僅需要加強學校教育(包括幼兒教育)來補償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的不足,還需要為農村家長提供針對性的幫助與培訓;而當前最重要最底線的是,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讓父母能夠陪伴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