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象,農民不種莊稼改種樹,咋回事?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

2019-07-26     農言微語

農田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是農村尋常的做法,後來,一些農民發現種植瓜果等經濟作物更掙錢,於是很多農民也跟著種植瓜果。相信很多農村的70後和80後,小時候都有在家裡幫忙收割稻子的經歷,甚至在農忙時節,為了搶收稻子等農作物,學校還會給學生放農忙假,差不多有7天時間。然而隨著機械化進入農村,很多孩子已經不能體驗到收割稻子的快樂了。此外,現在農村種田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不少農民都改為出門打工,家裡的田則留給老人們或是鄰居耕種。而一些位於偏遠山溝溝里的農田,因為耕種不方便,則已經處於退耕還林狀態。

然而,在筆者的家鄉,現在不僅是一些退耕還林區種上了樹,在一些適合耕種的的土地上,也被農民也種上了樹。一些村裡人介紹說,近幾年農村興起一股種樹的風氣,不是一戶人家或是一個村存在這樣的做法,周邊一些村莊也有在耕地上種樹的做法。按理說,耕地只能用於種植莊稼或瓜果等經濟作物,直接種樹是不允許的,這是一種農村怪象,農民不種莊稼改種樹,咋回事?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答案來了。

在二三十年前,土地是非常珍貴的資源,一般的農戶都只會在水田上種植水稻、小麥等主糧,而旱地則主要用來種植玉米、辣椒、瓜果等經濟作物,土地的有效利用是非常講究的。當時的人們沒有其它收入來源,只能通過種地獲得農作物,然後販賣到集市上換取零用錢。所以農田用來種植什麼都行,是絕不會拿來種樹的。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伺弄莊稼,生怕不小心毀了收成,為啥現在農民不種莊稼改種樹了呢?經過筆者的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點,農村勞力不足,避免農田拋荒被村集體收回去。現在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導致農村缺乏勞動力,而老人們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即使免費讓村裡的人耕種,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留在農村種田。而且需要注意一點,農田不允許拋荒,否則會被村集體收回去。所以一些要出門打工的人,就直接在農田上種上了樹。

第二點,種樹比種田的效益更好。種田和種樹相比較而言,種樹的效益會更好,尤其是一些具有高價值的樹苗,比種植糧食或經濟作物都更強。近年來,一些搞苗木生意的公司,也盯上了農村的土地,和農戶簽訂種植樹苗的合同,所以農戶們的種樹收益,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就紛紛改種樹了。

第三點,減少在農田上的打理時間。農村老人無力承擔農田耕種了,在以前,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掙錢,老人們在家裡帶孩子,順便種點口糧,這是很尋常的分工。但是隨著50後和60後年齡不斷增長,已經吃不消農田耕種這樣的累活了,農村沒多收人請人幹活不僅不好請,工錢還特別高,而年輕人又不一定能準時回來幫忙收割莊稼,所以很多農村家庭便放棄了種植莊稼。如果在農田上種樹,則不需要來回管理,對於需要外出務工的人來說,不僅有收益,還不會讓農田拋荒,所以在他們看來是划算的。

我們不難發現,農民不種莊稼改種樹的原因,是為了增加收益、避免拋荒,此外就是打工沒有時間管理農田,種樹能解決諸多矛盾點。但是這種做法真的可取嗎?大量優質農田不種莊稼改種樹,對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有什麼影響呢?

在筆者看來,這種取短期利益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首先,種樹會破壞耕地,以後想從新種植莊稼,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其次大面積的農田改種樹,勢必讓我們國家的正常糧食生產受到威脅,吃飯問題依然是大家最現實的問題,總不能所有人的口糧都依靠進口吧,這很容易被其它國家卡脖子;其三,這種風氣不值得提倡,應該予以禁止,保護國家的耕地紅線,每個人都有責任,如果任其發展,將對農田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對於農民不種莊稼該種樹的做法,你怎麼看?對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會有哪些影響呢?歡迎留言討論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8-zLmwB8g2yegNDNL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