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是每一個商業企業追求的根本,日前,比亞迪單車利潤僅8450元的數據備受全行業的關注。有人就發問了,一個前8個月銷量達到232萬輛的企業,一個中國汽車銷量排名第一的企業,相比特斯拉單車接近6萬元的利潤,相比起亞超過2萬元的單車利潤都要少很多,甚至比中國的另外一家造車新勢力企業理想汽車的單車利潤都少很多(理想單車3.14萬元),為什麼?
初看之下或許令人驚訝,但這背後實則蘊含著比亞迪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策略與成本控制之道,8450元的單車利潤確實相比國際巨頭少,更比造車新勢力少,但比亞迪的車主們得到了實惠,中國消費者用更低廉的價格買到了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從這一點上講,比亞迪乾得漂亮。
加量不加價:用戶至上的產品哲學
可以看到,無論是今年年初7.98萬元的秦PLUS榮耀版,還是5月底10.98萬起的秦L ,都引發了全網的關注,很多媒體甚至高呼,「這是掀桌子了」。
確實,在比亞迪產品價格體系的帶動之下,「降價」成為2024年中國車市的代名詞,甚至連奔馳寶馬也不得不降低身段,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新選擇。
是什麼原因讓比亞迪如此放心大膽地將價格直接降到比門檻還低?
很多原因中,對於用戶需求的準確把握,一定是這些原因中的一個。比亞迪深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唯有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因此,在推出新產品或升級現有車型時,比亞迪始終堅持「加量不加價」的原則。以在售插混車型全系標配12V磷酸鐵鋰啟動電池為例,這一舉措雖增加了成本,但顯著提升了車輛的啟動性能和耐用性,為用戶帶來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用車體驗。
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哲學,讓比亞迪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地位。
行業助力:鋰電池成本下行,比亞迪降本增效
當然,企業一廂情願降價回饋消費者,也要保住自己的根本,就是成本問題。
近年來,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鋰電池上游材料如鋰、鈷、鎳等價格曾經歷了一輪暴漲。
然而,近期這些關鍵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下降,例如大概在一年半前,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是每噸60萬,但在去年第二季度之後,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就一路狂跌。今年年初,所有人都認為降到10萬每噸已經是低價的時候,它的價格還在下調,進入9月之後,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是7.5萬每噸,相比於年初繼續下調了25%。
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下降只是成本下降的一方面,鋼材價格下降,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些都為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提供了寶貴的成本降低空間。
比亞迪作為擁有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企業,能夠迅速響應這一變化,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生產效率,將成本節約直接轉化為產品價格的優勢,實現了真正的「降本增效」。這不僅增強了比亞迪的市場競爭力,也使其能夠將這份實惠直接回饋給廣大消費者,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研發引領:A股「研發之王」的底氣
此外,在比亞迪的發展藍圖中,研發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在A股超過5300家上市公司中,研發費用排名第一,彰顯了其作為「研發之王」的實力與決心。自2011年以來,比亞迪連續13年保持研發投入高於凈利潤,這種對技術創新的執著追求,不僅構建了企業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石,也為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持續領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例如第五代DM技術的研發和投入市場,比亞迪就非常迅速地占領了又一個高地,46.06%的全球最高熱效率發動機,全球最低的2.9L百公里饋電油耗,這些都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原因。
近1500億的累計研發投入,不僅是對新技術的探索,更是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滿足,通過不斷的產品疊代升級,比亞迪正逐步構建起技術壁壘,引領新能源車行業前行。
總結一下,單車利潤或許比亞迪算不上行業最優秀的企業,但最終得利的是中國消費者,最重要的是,技術的進步幫助比亞迪在成本控制上有了更大的信心,有能力為消費者用更合算的價格,提供更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