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撿漏,是收藏圈專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指收藏愛好者以極低的價錢,從不識貨的賣家手中,買到價值連城的藏品。在古玩圈,經常會聽到有人依靠撿漏一夜暴富的故事,因此撿漏一直是收藏愛好者心中夢寐以求的事情。
對於撿漏,收藏大家,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館主馬未都先生最具發言權。據現在公開的資料顯示,馬未都青年時曾到北京郊區的農村插隊,在此期間他喜歡上了研究老物件,特別是老家具。多年的插隊生涯,也讓他在農村見到了很多民間流傳下來的文玩古董,豐富了閱歷,為今後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礎。
馬未都曾坦言,在八十年代的古玩圈,只要有眼力,撿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比如當年他還在報社工作時,曾到上海出差,工作之餘他就到了友誼商店閒逛,因為這裡經常會有官方的珍貴文物出售。
這次他進了商店後,一眼就見到櫃檯的角落裡擺著一隻碗,做工非常精美,看畫工應該是乾隆時期的官窯。當時友誼商店標註的價格是3萬元,但並不是人民幣,而是外匯,因為友誼商店主要是賺外國人錢的。
這是一個天大的漏,一隻乾隆官窯碗,價值何止百萬。即便如此,馬未都也沒有能夠買到這隻碗,因為當時的3萬元,還是外匯,對於年輕的馬未都來說也不是小數目。當他多方奔走,借到錢再次趕到友誼商店時,這隻碗已經被人買走了。
僅僅過去一年,這隻乾隆官窯的碗就出現在了香港的拍賣會上,最終的成交價是850萬人民幣。這就是八十年代中國古玩行業的情況,只要你有錢,有眼力,撿漏就很輕鬆。
雖然古玩市場上真品越來越少,但馬未都還是喜歡去逛,用他自己的話說:「逛市場、地攤,能讓我跟上時代的發展,了解現在文物造假的方式和手段,時刻提高自己的鑑定水平。」
一次,馬未都在北京一處古玩市場閒逛時,走進了一家店鋪,打眼一看,馬未都就發現這家店鋪門面雖然不大,但物品齊全,而且真品居多,可見老闆也是一個識貨之人。轉了一圈下來,馬未都在櫃架上發現了一個落滿塵土的白底青花梅瓶,從畫風、造型上看,是一件典型的康熙時期的官窯瓷器。
即便如此,店主還是開了一個高出民國瓷器兩倍多的價錢,可見店主是將馬未都當作了什麼都不懂的傻子,準備宰他一筆。不過馬未都心中卻十分開心,經過與店主一番套件還價後,他以及低的價錢就將這件梅瓶收入囊中。
聽了這話,馬未都更美了,他說收藏就是這樣,當你十拿九穩,認為別人是「傻子」時,也許你已經上當或是與寶貝失之交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