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算買油車,就基本告別高級的自動駕駛了。。。

2023-09-19     差評

最近,脖子哥在網上衝浪的時候,刷到一個挺有意思的話題:燃油車到底適不適合智能化?

這不,微博上已經吵得不可開交了。

有人說,燃油車智能化會比電車要難得多,在技術上就不適合,根本沒必要去做。

也有人反駁,說技術上完全沒問題,主要還是太費錢,廠家都忙著卷電車,壓根沒把油車智能化放心上。

甚至還有人說,不利於電動化的事不要干。。。

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脖子哥覺得吧,燃油車不是不能智能化,但相對電車,可就差太遠了

來看看現在的電車,智駕幾乎就像是安全氣囊一樣,成了最基礎的配置。

20w 出頭的電車,基本都標配了 L2 智駕輔助,不帶個 ACC 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智能車,所以像盲區監測、緊急制動、車道偏離輔助這些,根本就沒啥好吹的,說出來都丟人。

而對於油車來說,除了動作向來比較快的幾個國產車企,也就卡羅拉非常自信地把 L2 做成標配,到現在連大幾十萬的 BBA 還擱這玩選裝呢,真就差這麼幾千塊錢?

更別說在高階智駕這塊,各大電車車企都已經卷出花了,到處都是 NOA 、 NOP 、 NGP 、 NCA 什麼的。

要知道,雖然都是 L2 ,但從 L2.0 到 L2.999 。。。差別可不止億點點大

高階智駕不僅包含普通 L2 的基礎配置,還能做到 「 高速智駕領航 」 和 「 城區智駕領航 」 ,已經可以實現部分路況的自動駕駛了,自動變道、超車、繞行、避障這些都不在話下

與此同時,油車的高階智駕還沒準備開始呢。

為啥兩者之間的差距有這麼大?

主要原因是油車的動力反饋實在太慢了!

一般來說,實現智能駕駛就像把大象關進冰箱,一共三個步驟:感知、決策和控制。

感知是車的眼睛,用來 「 看清 」 車周圍的障礙物。

大多數車企用的都是以視覺為主的綜合解決方案,也就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這些,靠這套組合拳基本夠撐到 L4 時代了。

而決策是車的腦子,靠的是車載晶片和智駕軟體,它們會根據周圍障礙物進行判斷,從而改變車輛行駛的軌跡。

這兩方面,不管電車還是油車都是完全一樣的,只需要瘋狂堆料就行了。

比如 5 個毫米波雷達不夠,就再加 2 個雷射雷達, 1 個 GPU 晶片不夠,就用 2 個,反正料越多性能就越好。

但是在控制方面,油車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油車的動力系統是一套非常複雜的機械結構

比如踩下油門以後,需要先控制發動機氣門的噴油量來改變發動機轉速,然後再通過變速箱換擋對車輪速度進行調整,一套流程下來,提速感會有些遲鈍。

這對於電車來說是不存在的,電控系統的響應時間是毫秒級,所以,咱們在開電車的時候,總是一腳油門就飛出去了。

而油車呢,要先聽到發動機聲音車速才會起來。

這段響應時間雖然只有半秒不到,但對於智能駕駛來說,還是太久了。

因為智駕系統本身就需要 「 思考 」 的時間,如果加上滯後的動力反饋,就很容易出現危險。

所以,許多車企壓根就沒有對油車的智駕抱太多希望。

就算勉強把油車智駕做出來,也還有另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

那就是耗電。

不管油車還是電車,車內都有一塊鉛酸蓄電池,這塊電池也被稱為小電瓶,車內所有小功率配置用的都是小電瓶的電,比如說點火、照明、座艙、音響、智駕等。

電車可以通過 DCDC 裝置進行高低壓轉換,讓動力電池不斷給小電瓶輸血,無非是左手倒右手,所以小電瓶是不太可能虧電的,怎麼用都可以。

但是,油車只能在發動機運作的時候順帶給小電瓶發電,一旦處於駐車狀態,小電瓶連 30 分鐘都撐不了( 一共才 1 度電不到 )。

要是在 OTA 過程中虧電了,豈不是還得怠速半小時充電不成?

因此,哨兵模式以及一些座艙功能也是沒法在油車上實現的,更別說冰箱、彩電、移動大平層。

而在智駕上,傳感器和控制系統也都是耗電大戶,雖然在目前的 L2 級別下還基本能用,但一個完全自動駕駛系統的耗電量大概是 50-100 台筆記本,油車開著開著可能就要熄火了。。。

所以,在解決燃油車供電問題前,讓燃油車擁有完善的高階智駕系統恐怕是比較難實現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用戶也未必會為油車智駕買單。

根據乘聯會的一份數據,在今年上半年,買新能源車帶 L2 的已經占到了 40% ,而燃油車還只有 18% ,兩邊差了將近一倍。

乍一看,帶 L2 的油車確實不多,但和電車比也沒有多誇張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份數據可是算上微型車的,不是脖子哥看不起微型車啊,只是這些車能把氣囊裝全就已經很不錯了,哪還奢求什麼智駕呀。

所以。。。如果把這些 「 無關車型 」 都去掉, 「 油 」 和 「 電 」 之間的差距還會更大。

看下面這個圖,對於新能源車來說,在 16-24w 級搭載 L2 的就有一半左右,在 24w 以上甚至超過了 80% 。

而到了油車這邊,帶 L2 的比例始終保持在 20% ,甚至價位越高,帶 L2 的還越少了。

也就是說,買新能源車的都願意帶上智駕配置,而油車則完全相反。

難道正統燃油車做智駕,真的沒有前景?別說,還真有不信邪的。

一些車企還是在嘗試往燃油車上整高階智駕,比如榮威 RX5 的 NPG ,還有博越 L 的 NOA 等等。

雖然脖子哥沒體驗到這些車型的智駕水平究竟如何,但還是從開過這車的好哥們這裡了解到了一些情況。

比如說,吉利博越 L 的 NOA 就是一套比較適合油車的低成本智駕解決方案

不光捨棄了雷射雷達,還僅用 6 個攝像頭和 5 個毫米波雷達作為傳感器,可以實現基礎的自動上下匝道、自動變道超車以及自動避讓這些操作,在高速路況應該是夠用了。

雖然和其他新勢力電動車相比,這個油車 NOA 的功能還比較單一,但關鍵是,這車才賣 15w ,電車帶 NOA 的不得上 25w 去了?

而且,這玩意兒估計廠家也沒想賣出去多少,因為只能在博越 L 的頂配 + 選裝里才能買到,多少有點吃力不討好。

對廠家來說,又要節約電力,又要提升性能,還不如直接用在電車上更省事。

畢竟,選擇智能駕駛的用戶,應該都不會拒絕電動車吧?

撰文:TC編輯:脖子右擰 封面: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新能源汽車L2輔助駕駛裝車率已逼近40% 遠高於燃油車

理性討論,油車能否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

為什麼燃油車都不配備高階輔助駕駛功能?

為什麼油車的智能化落後電車那麼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6d1c15c57235642420883ea37e86b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