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古人告誡:上墳兩不帶,後人福氣來

2022-04-03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清明掃墓,古人告誡:上墳兩不帶,後人福氣來

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很多人的心情,可能是在傷感的同時又很期待,傷感是因為清明節是思親追遠緬懷先祖的節日,掃墓祭祀,都是在一種肅穆莊嚴的氛圍中進行,追思已逝的親人,更是令人傷感萬分。

至於對清明節的期待,是因為迎來了過年之後的第一個小長假,趁著春日暖陽,可以帶著家人踏青出遊,享受春日的快樂。

清明節

其實早在唐代就已經有清明長假的制度,在唐代的時候,上巳節、寒食節還有清明節三個節日連在一起可以休假七日,當時的風俗活動也是以祭掃和出遊還有宴飲為主,這樣的習俗一直傳到今天也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唯一改變的就是如今咱們主要過的是清明節,而上巳節和寒食節則逐漸被淡化了許多。

說到清明習俗,當然離不開掃墓「祭祀」這一傳統,那麼清明掃墓又有些什麼習俗和禁忌呢?我們的古人有留下這樣一句俗語——「上墳兩不帶,後人福氣來」。

清明節

其實這句俗語完整的說法應該是「上墳兩帶兩不帶,後人福氣來」,意思就是說清明掃墓上墳的時候有「兩帶兩不帶」的規矩,那咱們先來說兩個要「帶」的是什麼。

清明節上墳,是緬懷先祖追思故人的傳統祭掃方式,既然是祭拜活動,那當然就必須要帶上「貢品」,總不能空著手去拜,老話說「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雖然是跪拜已經逝去的人,但禮數卻一點都不能少,香燭紙錢還有各類貢品都要帶上以示敬畏與虔誠,這是最基本的祭掃禮儀。

清明節

然後在祭拜時必須要帶的第二項,就是要帶上「後人」一同祭掃,就是要把子孫後代帶給老祖宗來看一看,當然最重要的,其實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導晚輩傳統孝道的美德,把中華民族這種孝道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這才是清明祭掃最重要的意義。

「上墳兩不帶,後人福氣來」,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清明俗語,清明節掃墓祭祀,有哪兩樣東西不能帶呢?第一樣,是不帶情緒。

清明節

古時候的葬禮基本上都是土葬,墓地一般會選在比較偏遠的山野,特別是丘陵或者山區里的人,給老祖宗上一次墳可真是要翻山越嶺,早上出發得到下午才能返回,人的心情原本就比較沉重,再加上如果遇到陰雨泥濘,有可能就會帶上很大的負面情緒,甚至抱怨這樣的天氣還要出來祭掃。

帶著抱怨的情緒,是清明上墳最大的忌諱,這就和在父母面前擺臉色是同樣的道理,屬於「不孝」的表現。

清明節

那麼第二個不要帶的,是不帶「外人」,清明上墳,只能帶上自家的人,因為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是去好玩,更不是去看熱鬧,如果和朋友約好要一起出遊,那也要等到祭掃完畢以後,這是對先祖的尊重,也是對朋友的尊重。

清明掃墓,古人告誡「上墳兩不帶,後人福氣來」的俗語就分享到這裡,關於清明節的習俗禁忌,也歡迎大家留言說一說你們當地的風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62970991757c02e73017f8c846dbe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