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飛黃騰達,信口雌黃,你知道飛黃和雌黃是什麼嗎?

2023-02-22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成語:飛黃騰達,信口雌黃,你知道飛黃和雌黃是什麼嗎?

生活中,有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突然平步青雲加官進爵,這叫「飛黃騰達」;生活中還有些人,總喜歡罔顧事實胡說八道,這種人我們說他是「信口雌黃」。

「飛黃騰達」和「信口雌黃」,是兩個很常用的成語詞彙,這兩個成語雖然在意義上沒什麼關聯,但它們都有一個「黃」字,一個是「飛黃」,一個是「雌黃」。

平時我們聽得比較多的,一般是「雄黃」,雄黃是一味藥材,可以解毒殺蟲,很多地方在端午的時候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所以大家對「雄黃」都很熟悉,但是「飛黃」和「雌黃」,是不是感覺有點陌生呢?

飛黃

成語,是漢語中常見的固定詞組,幾乎每一個成語,都有其形成的歷史根源,「飛黃騰達」和「信口雌黃」,同樣有各自的典故和出處,這期內容咱們來聊一聊:什麼是「飛黃」,什麼是「雌黃」?

「飛黃騰達」這個詞我們知道,可以用來做祝福語,比如祝剛畢業的年輕人未來可以「飛黃騰達」,這是對一個人寄予成才的厚望。這個成語源自唐代大詩人韓愈的一個典故。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人之一,但是,韓愈卻有個讓他頭疼的兒子——韓昶。韓昶從小調皮搗蛋不愛學習,韓愈作為父親,又是大名鼎鼎的學問家,當然希望自家兒子能好好讀書日後有所成就,於是韓愈寫了一首勸學詩送給兒子,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飛黃

兩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韓愈這首勸學詩講的是一個故事,說有兩個孩子從小一起長大,小時候都很聰明伶俐,看不出有什麼區別;到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們的長相氣質開始有了點變化;

到二十歲的時候,差別可就大了,一個像清澈的水渠,一個像下水道;等到三十歲,他們的命運就徹底見了分曉,一個成了龍,另一個卻像頭豬,雖然他們是髮小,但成了龍的這個飛黃騰踏去,再也顧不上落在身後那隻癩蛤蟆。

飛黃

韓愈借這個故事教導自己的兒子:如果你不努力學習,將來就會變成那隻癩蛤蟆,哪怕飛黃騰達的是你的髮小,他也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等著你,因為這個時候你們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你想變成飛黃騰踏去的龍?還是想變成呆在污水溝的蛤蟆?全取決於你現在是否努力。韓昶聽了父親的教導後,果然刻苦學習,後來也成為了大唐的棟樑之材。

韓愈詩中的「飛黃」,指的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匹可以飛的神馬,這匹馬就叫「飛黃」,傳說坐上飛黃的人,不但可以福壽雙全,還能平步青雲,所以,「飛黃騰踏」或「飛黃騰達」,就蘊含有盡享「福祿壽」的美好寓意,從此變成了輝煌得志的代名詞。

信口雌黃,用來比喻人隨口亂說妄下論斷,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東晉時期的一部史籍,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飛黃

有個叫王衍的名士,口才非常好,少年時就能說善辯,文人聚會時,他的言論經常可以贏得大家的讚賞,但是王衍長大以後,卻沒什麼長進,直到老了以後,他的學識依舊停留在少年時的水平。

但是王衍卻喜歡倚老賣老,總是一派資深老學者的姿態教導年輕人,有時候他教的東西前後矛盾,錯漏百出,被別人指出來還滿不在乎,隨時隨地可以改變自己的說辭,說話就像在紙上塗改文字一樣隨意。

在晉代的時候,紙張已經發明並普及,但那個時候的紙,通常都是黃色,如果寫錯字了,可以使用一種黃色的顏料進行塗抹修改,這種顏料就是「雌黃」,雌黃屬於一種礦物,和雄黃是共生產物,有雄黃的地方就有雌黃,雌黃既可以入藥,也可以作為顏料。

飛黃

在晉代,雌黃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塗改文字。王衍說話信口開河,又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說辭,所以史書上記載:王衍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這就是「信口雌黃」的歷史典故。

「信口雌黃」還有一種說法,說「雌」指的是女性,「黃」指的是「黃口小兒」,古時候女子沒有地位,說不上話,小孩的話也沒人當回事,所以「信口雌黃」就是形容一個人講話像女人和小孩子說話一樣沒譜,根本不值得信任。這種說法好像也有那麼一點道理,但是對女性和孩童卻不是那麼公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07e5307dead9b3b8bbe6a274f5f02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