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聖域」國恩寺,山水有情,別具一格

2019-11-11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嶺南第一聖域」:國恩寺風水考

曾祥裕 曾海亮

新興之行是朝聖學佛之旅,給我人生注入活力,值得記憶。 

我與恩平吳總經理從新興夏盧村慧能六祖出生地走出,開車轉入龍山大橋,行至六祖廣場,一條10米長的巨龍橫亘騰躍,氣勢逼人。

新建的六祖經壇,光芒亮麗。

越過「國恩禪寺」大牌坊,可見牌坊前後鐫刻的眾多書法名家金色的題字、題聯,匯入香客人流中,緩緩走至了國恩寺大門。

國恩寺始建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與六祖祝髮道場廣州光孝寺,畢生弘法道場曲江曹溪南華寺鼎足而立,並稱六祖三大祖庭。國恩寺既是六祖肉身菩薩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示寂以及輯錄六祖「法寶壇經」的聖地而名揚海內外。  

唐宋時期,國恩寺在佛教界被視為「嶺南第一聖域」,「中國禪文化的發祥地」。

國恩寺必有山川靈氣所注

我在朝聖禮佛同時,對它的風水形勝之處留心觀察。

風水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因為龍善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象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

平地也有龍脈,其標誌是微地形和水流。對龍脈好壞的看法,是審定山脈的長遠,辨別山脈的大小興衰如何。山脈來得綿遠者,發富亦綿遠,山脈來得短促者,發富亦短促。

國恩寺背枕龍山,故又名「龍山寺」。

其坐落在龍山之龍首中脈下行結穴處,可見其選址為龍鍾穴的。環顧四周群山環抱,堂局宏大。

國恩寺主體為斗坎式三層次橫列長方形巨石砌成的平台構築,依著山勢,次第增高。內分三進,即金剛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兩廊還有達摩、地藏王、目蓮、文殊、普賢等諸夭佛殿和禪房,寺側有觀音堂、報恩培、六祖父母墳等建築物。 

縱觀國恩寺,寺宇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渾然一體。

經測,國恩寺牌坊辰巽之小空,新山門巽山干向133度,外水口為癸丑,右水倒左。

國恩寺山門、六祖殿、六祖紀念堂、大雄寶殿、圓通寶殿均坐甲山庚向73度小空。

風水的生氣體現在龍的來勢和形態。如山勢雄偉,奔馳而來,植被茂豐;山環水抱,藏風得水,充分吸收自然界的生氣和能量。通過觀察其山上的植被和水便可領略國恩寺的山水之美。

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因而,龍脈離不開山與水。卓錫泉也是龍山生氣的標誌。其為嘉泉,味甘,其色瑩,其氣香也,也有人叫「甘泉」,澄之愈清,混之難濁,春夏不盈,秋冬不涸。暑涼寒暖,四時瑩澈,此是最好的泉水,是龍氣旺盛的表現。

卓錫泉是六祖惠能回故居講經說法時所開鑿的。因當時追隨六祖的門徒很多,用水不足,有些弟子與六祖商量,六祖就在寺後用錫杖擊地,令弟子於此處掘地而成泉。

後人為了紀念六祖,故叫此泉為「卓錫泉」。此泉不管年節是旱災、還是澇災、多用還是少用,其水位始終保持不變。

我在國恩寺還看到六祖手植荔枝樹,被其頑強的生命力震憾。

在國恩寺寺的東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帶領門徒回故居時親手種植的。雖歷經興衰,甚至在文革期間遭人用火燒過,但至今仍茁壯成長,巍然挺拔,枝繁葉茂,高十數丈,盛夏結果,優於它荔。

國恩寺為佛教聖地得天地靈氣,又得慧能六祖的貢獻,還在於它所處人文環境也好,備受朝廷。

寺院正門中上方,鑲嵌著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親筆御書「敕賜國恩寺」匾額。

新興之行,讓我更加認識到慧能六祖文化魅力,自感學佛修行之路漫長,吾輩生有涯,行善積德,重在踐行。

正如報恩寺的楹聯所說的一樣:「進步方知山第一,入門始覺地無雙。」「 鳥縱忘機知客到,雲如有意帶僧歸。」 「朝朝朝,朝朝敬,朝朝朝敬;齊齊齊,齊齊戒,齊齊齊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4q_W24BMH2_cNUgt_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