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公布基礎研究領域成果持續產出

2024-06-25     第一財經

距離2021年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已過去兩年多,昨天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正式公布。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2人: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包括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9項,包括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10人。

時隔兩年多,今年頒出的國家科技獎項目有哪些特點,科技獎的提名、評獎有哪些不同?

項目呈現三大特點

今年的國家科技獎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聚焦「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二是中青年科技人才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三大獎通用項目中,45歲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三是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是湖北省第二位通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的人選,也是首位由湖北提名並通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的人選。

李德仁院士是國際著名的測繪遙感學家,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的開創者之一。近40年來,李德仁院士一直致力於提升我國遙感對地觀測水平,持續開展基礎理論和重大技術創新,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研製我國遙感衛星高精度數據地面處理系統,倡導和推動建立了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實現了我國自主可控的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引領了航空與地面測繪遙感的重大變革。

今年85歲的他,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去年4月24日,「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項目在武漢大學宣布正式啟動。李德仁介紹,「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項目將實現「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標,將來幾乎每個人的頭頂上可能就有一顆「東方慧眼」星座的衛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機「調用」頭頂的衛星,3到5分鐘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圖片或者視頻內容。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繼2001年度王選院士獲獎之後,再度出現「60後」,薛其坤院士今年61歲,是歷年最高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薛其坤團隊聚焦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量子效應。一直以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並沒有被實驗證實。能否找到顯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各種方案,但均未能在實驗上取得實質性進展。2009年,薛其坤帶領團隊向這個無人區探索。

2012年底,薛其坤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關於此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很快被接受發表於《科學》雜誌。因為這個重大科學突破,薛其坤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並於2020年成為首位獲得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

薛其坤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這個發現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所有電子器件,包括手機、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發熱。他們從量子科技的底層發現了這個規律,這個發現可以讓電子在運動過程中消耗能量很低,所以會影響很多技術發展。

他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成了全世界在量子科學方面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這個效應不僅在最早發現的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在其他材料中也得到了驗證,這說明它有很好的普適性。但真要商業化應用,還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上海共有49項成果獲獎

上海共有49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連續6年占全國獲獎總數的比例超過15%。今年的獲獎成果中,由上海牽頭完成的有18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

在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有2項來自上海頭部三甲醫院,其中一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的「上海方案」,團隊在國際上實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誘導分化治療的原始創新,使APL從最兇險的白血病變成第一個可治癒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獲得今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另一個醫學項目來自外科,是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創建的「中國方案」。針對腦中風、腦癱後導致偏癱這一世界醫學難題,徐文東團隊通過新建外周-中樞神經通路,將癱瘓上肢神經連接至同側健康的大腦半球,給偏癱上肢「換大腦」,使多年的「癱瘓手」成為「可用手」,實現患者生活自理。

這項成果不僅開闢了「改變外周治療中樞」的新領域,建立了覆蓋傷、病、殘聯合治療和康復的「肢體功能重建」新學科,還證實成人大腦仍存在巨大的腦可塑能力,一側半球能同時獨立支配雙上肢,推動了腦科學發展。該項目核心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吸引了歐美多國著名醫療中心學習應用。

同樣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與應用」,基於這一項目,我國自主研製出600多款射頻晶片、組件與微系統產品,相關成果已用於我國400多家企業,量產超過20多億顆,支撐了國產5G基站/終端等產品等自主研發和多個重大工程。第一財經從上海交大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領銜的該項目,突破了射頻系統建模仿真、設計優化、集成封裝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出國產射頻設計自動化成套軟體,設計研製了一系列性能優異的射頻電路系統產品,建立了晶片IP庫,實現了我國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技術和設計軟體工具基本自主可控。

提升獎勵質量

昨天揭曉的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從獎勵數量來看,與2020年度基本持平,但由於2021、2022年度都沒有頒發國家科技獎,因此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難度更大。

近年來,我國正不斷優化國家科技獎勵體系改革舉措。202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明確要堅持公正性、榮譽性,重在獎勵真正作出創造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控制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調整國家科技獎評獎周期。完善獎勵提名制,規範提名制度、機制、流程,堅決排除人情、關係、利益等小圈子干擾,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優化科技獎勵項目,科學定位國家科技獎和省部級科技獎、社會力量設獎,構建結構合理、導向鮮明的中國特色科技獎勵體系。強化國家科技獎勵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緊密結合,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獎勵力度。

2023年度的獲獎項目,總體來看,基礎研究領域重大成果持續產出,自然科學獎連續9次產生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員及其團隊,在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學發現,推動我國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站在國際最前沿。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先進位造、醫藥衛生、農業等多個重要領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堅持自主創新、厚積薄發,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在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今年的國家科技獎在評獎工作則突出以下三個重要方面特點:突出國家戰略導向、完善提名機制、加強評審把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47970c0d5571a48b4f5aad003401c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