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市積極破解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難題

2020-02-05     紅網婁底站

紅網時刻婁底2月5日訊(通訊員 李石麟 顏學紅 彭紀強)近年來,漣源市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優化服務模式,補齊發展短板,積極破解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難題,農業機械化逐步走上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發展之路。截止2019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3.82萬千瓦,水稻、油菜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75.51%和75%,前不久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市。

面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由部門主導、動力不足、推力不夠;糧食生產經濟效益低,想種田和會種田的人越來越少,拋荒愈演愈烈;以及機械化發展關鍵環節技術推廣滯後,瓶頸多,發展不充分、不全面等困境,積極破解突圍之路。

激活發展動力。變部門主導為政府主導,將農機化發展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規劃和統一部署;將農機購置補貼、機插秧技術推廣、農機「三減量」、農機安全生產等工作列入對鄉鎮工作的績效考核範疇;逐年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經費投入;每年在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表彰一批農機專業合作社,營造了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激活了農機化的發展動力。

創新發展模式。緊跟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及時擯棄了一戶一機的小農機發展模式,收編游擊隊,組建正規軍,大力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發展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之路。到2019年底,全市已培育發展農機合作社61家,其中: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2家,省級農機合作社示範社10家,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39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農業科技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先行者、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者、農業產業化的引領者。2019年合作社機械化作業服務面積25萬餘畝,作業服務收入達5629萬元,農機合作社已發展成為漣源最具潛力、最有活力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該市對水稻生產的集中育秧、機插、機烘等主要作業服務環節和油菜生產機械化作業開展補貼,對購買高速插秧機、無人飛機、糧食烘乾機等高新農業機械,按國補資金1:1的比例實施累加補貼,極大地調動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購機積極性,機械化育插秧和植保以及糧食烘乾等瓶頸相繼突破,油菜機械化生產熱情空前高漲。

優化服務方式。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徹底解決田地拋荒及種田農戶缺勞少機等實際問題為目標,不斷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實現了服務方式由單一化向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轉變。以託管式為主。合作社與農戶訂立託管合同,將育秧、機耕、機插、植保、田間管理、收穫、運輸、烘乾等作業環節,全部交給農機合作社託管,按合同交付託管服務費。菜單式為輔。即根據農戶的個性化需求,將糧食生產環節中的部分作業服務項目交由合作社承擔,實行菜單式服務。會員式作為補充。即引導貧困戶和部分農戶加入合作社,享受分紅、免費和優惠服務,並為貧困戶提供培訓、務工機會,增加貧困戶收入,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強化保障措施。變單兵作戰為部門聯動,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協調聯動,不斷改善機耕道、農田水利等基礎條件,農機農業高度融合、協調行動,產生了1+1>2的良好效果。每年舉辦15場以上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現場演示會,讓優勝機具成為引進推廣的風向標,降低了農戶盲目投資的風險。職能部門為農機經營和服務者從技術培訓、機具維修、政策解讀、信息服務、規範管理、安全生產、農產品銷售等各個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目前,該市正積極探索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市推進的整體方案、技術路徑與實施辦法。實施省果園田土宜機化改造試點項目,大力探索軌道運輸、機械化採摘剝殼、水果儲運保鮮、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等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並繼續探索農專業合作社提質升級的發展模式。全力將農富、碩泰兩個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打造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3QdF3ABjYh_GJGVFu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