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文七君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01
鞏俐現身中國女排備賽現場
沒有極致的專注就沒有極致的專業
2016年8月22日,里約熱內盧。時隔12年,中國女排再度殺入奧運決賽。惠若琪的一記探頭球,讓全場屏住呼吸。一個高速旋轉的排球,勾連起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也奠定了郎平的傳奇。
陳可辛導演要拍《中國女排》,2020年1月25日上映。
郎平誰來演?誰能駕馭這樣一個傳奇?
鞏俐。
憑啥是鞏俐?我想看完下面這些,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最近鞏俐上了一次熱搜,只因一張照片。
7月31日,為備戰2019年東京奧運會女排資格賽,中國女排進駐賽區進行最後的準備。53歲的鞏俐被拍到現身訓練現場,身穿黑色運動服,戴著黑框眼鏡,頭髮高高紮起,非常認真的思考著什麼。
照片一上網,就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好奇:鞏俐來排球賽場幹嘛?怎麼還穿著運動服?
原來,鞏俐是跟著郎平和女排隊員們一起來的,她在為電影《中國女排》里「郎平」這個角色揣摩演技,在現場觀察郎平的神態。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鞏俐有多用心?
鞏俐覺得,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氣質。她只有真的去體驗實踐,才能散發出跟運動員相似的氣質。所以她就跟著女排一起來到了賽場。
她跟女排隊員一起作息,一起報道,一起吃食堂,一起下班。隊員們封閉訓練時,她專門跑去訓練場陪練,現場觀摩學習。
不光認真觀看,她還準備了個小本本,隨時把郎平在講技戰術的神情、狀態記錄下來,十分專注。
為了找感覺,她和排球過起了日子。
「我不太懂排球,等我拿到劇本後,排球就不離手了,我要成天跟它在一起,和排球過日子。」
她在酒店了放了一個排球,每天都練;主攻、副攻、二傳、自由人,每個位置都練。除了每天練習,她會儘可能地跟排球在一起,出門時甚至還會親排球一下。
這才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真正的專業精神。
專業從何而來?
專注,持續的專注,一點一點死磕。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寫過鞏俐,鞏俐能夠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鞏皇,靠的是數十年來持續專注的打磨演技,專注的做好這一件事,才做到了專業極致。
就沖鞏俐的專注,我已十分期待她演的郎平了!
反觀最近被罵慘了的電影《上海堡壘》,豆瓣開分後只過了半天,評分就從4.2分直接跌到3.5分。
口碑票房全線撲街,各參與方被罵,也包括主角鹿晗。
一個影片能否成功,其實有非常多的因素,但從演員的角度來說,TA 至少要做到專業敬業。
很多人罵鹿晗,其實是罵他對待演戲不專注不專業。
鹿晗在採訪里說過,拍戲時他一直在追足球賽。導演一喊卡,他就會第一時間拿出手機看球。
談及在演戲中塑造完整角色,鹿晗表示:現階段小鮮肉不可能……哪有時間啊!除非真的把其他工作拋開,給我半年時間什麼都不幹……才有可能。
其實不僅是演戲,在任何行業,都需要敬畏專業,想要做到專業,必須有持續的、極致的專注。
1997年蘋果公司瀕臨破產,喬布斯大刀闊斧砍掉了大部分業務,只專注於核心部分,才讓蘋果起死回生。
網球一姐李娜曾為了備賽,和丈夫租住在酒店裡。在將近一年時間裡,她每天專心訓練7個小時,除了網館和酒店哪裡也不去,最後拿到了澳網女單冠軍。
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同事說:「你在任何一個新興的App上註冊體驗,很快就會發現張小龍,他就像整日粘在網際網路上一樣。如果聊產品,他會非常有耐心。距離產品越遠,他就越漠不關心。」張小龍就是對產品保持高度的執著專注,才打磨出來「微信」這個龍頭產品。
做任何工作,想要做到專業,都需要全情投入。心無旁騖,把精力儘可能的都用在這個工作上,專注做好這一件事,才能做出專業。
02
白岩松在《樂隊的夏天》驚艷全場
所有看起來毫不費力背後都是長期積累
在夏天的尾聲里,《樂隊的夏天》結束了。我反應有點慢,昨天剛惡補完最後兩期,驚喜發現《樂夏》竟然請來了白岩松。
白岩松真是請對了,說「驚艷全場」毫不為過。
一個專業主持人,點評起樂隊字字珠璣,寥寥數語就讓大家直呼「這才是專業樂評人」。
有人說:不愧是做主持的,簡直信手拈來啊!
不過,能成為眾人口中的「專業樂評人」,白岩松還真不是靠主持人的臨場發揮,而是靠音樂上的長期積累。
這個部分,我想從白岩松的點評繼續聊「專業」這個詞。
所有看起來的毫不費力,背後都是你看不見的日積月累。
白岩松老師一上場,就對大家按照人物特點進行了分類:
吳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謠」;
張亞東是「深情的情歌」;
歐陽娜娜是「與搖滾沒什麼關係的後搖」;
馬東則是「說下一個樂隊唱什麼」的「說唱」。
馬東稱白岩松是「時事節目耽誤了的專業樂評人」,他轉頭就撂下段子:
「其實我的主業還在音樂,但是業餘兼職做時事評論。因為歌迷是終身的!」
到了樂隊表演階段,白岩松更是金句不斷,點評拳拳到肉:
「Ricky 那天說,希望用音樂養自己吃飯,我覺得只要中國人還在跳舞,他將來就可以吃的很飽。」
「盤尼西林作為青黴素的話,我過敏;但我覺得盤尼西林要聽的話,過癮…」
「盤尼西林什麼都可以玩,特別國際范兒,國際上樂隊的特點就是「混搭」,他們就要舒服的玩,那就是盤尼西林。」
「最有勁兒的就是九連真人,刀刀在肉!有的樂隊像故事片,有的像言情片,但九連真人像紀錄片。」
「旅行團…有一句話跟他們可能比較貼切:他們必須是一支越努力越幸運的樂隊。」
「一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樂隊的夏天》是一個懷舊的節目。今天開始感覺,不,它可能更是一個與明天有關的節目。」
說實話,我真不相信僅憑主持人的口才就能做出這樣的點評。即使從這短短几句點評中,我也能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夠「信手拈來」,是因為他既了解樂隊的特點,也了解音樂的發展。
這種音樂點評的專業感,沒法靠臨時抱佛腳,背後需要長期的日積月累。
大家都知道白岩松是著名時評主持人,卻不知他的職業是從流行音樂開始的。
大學畢業後,白岩松在央廣工作,專門負責報紙的文娛版塊,還曾經籌劃創辦雜誌《流行音樂世界》。
有搖滾媒體評價道:「作為專業的搖滾樂迷,白岩松應該是中國搖滾圈的前1%」。
關於白岩松音樂上的專業積累,我列舉幾個故事,可見端倪:
—— 白岩松家裡收藏搖滾和各類唱片數千張,他一年聽200多張搖滾唱片;
—— 1985年,白岩松花五塊五買了英國威猛樂隊的一盤磁帶,那時候一盤宮保雞丁才3毛多錢;
—— 1986年,白岩松負責學校廣播站,一天到晚放崔健的歌,讓同學聽了至少半年的崔健;他還給崔健打電話做採訪,聊了一個多小時,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 90年代,他花了200多塊錢買了Pink Floyd的一張專輯,這是他當時一個多月的工資;
——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閉幕式,他介紹披頭士、Pink Floyd、Oasis等一大堆明星或樂隊如數家珍;
—— 他曾經寫過無數關於黑豹、唐朝的樂評文章,還親眼目睹了唐朝樂隊第一張專輯的錄製。
幾十年來,白岩松不斷積累音樂知識、參與音樂事件,所以才能在短短几分鐘內,做出精準到位的點評。
要不就不玩,要玩就玩好。這是白岩松對音樂的態度,也是他做事的態度。他不是一個來走走綜藝過過場的搖滾門外漢,而是一個見證了中國搖滾三十年的老炮。
在白岩松的「妙語連珠」的背後,我看到的是:持久熱愛,日積月累,才成就馬東口中的這位「專業樂評人」。
白岩松自嘲主持是「兼職」,但誰都明白,他的「專業」不遜於任何優秀的主持人。
在主持這個專業上,白岩松又是怎麼做的呢?
一樣離不開日積月累:
1993年,白岩松到央視主持《東方時空》時,普通話說不標準,還老念錯字。他苦練普通話,每天花3個小時讀書,就這樣積累了三年,終於拿到了播音獎;
2015年讀者見面會,需要開展與河南有關的訪談。他坐了一夜火車到河南,在那裡四處走走看看,只為了更專業的解讀信息;
2018年世界盃開幕式,4個小時的解說,他看了200萬字的資料。
從1993年主持《東方時空》到現在,從「講不好普通話被罰工資」到「國內新聞主持第一人」,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幾年前白岩松接受採訪時提到,這個時代最珍貴的還是長久的堅持和積累。
他說:「我就是要做一個長跑的人。」
做一個長跑的人,長期堅持、持續積累。
無論是玩搖滾還是做主持,白岩松都在用他的經歷向我們展示持續積累的魅力。
李笑來曾說過:所謂現狀,無非就是過往的積累。
俞敏洪畢業後給人開班講課,積累了近5年經驗,才創建了新東方教育集團;
莫扎特一直被稱為音樂神童,其實六歲前就已經練習了3500個小時;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在家中每個角落都放了紙片,隨時積累素材,這才寫出《熱愛生命》這樣的作品;
巴菲特、比爾蓋茨、喬布斯,他們每個人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投注的時間精力也都遠遠超過一萬小時。
你必須曾經不斷積累,今天才能毫不費力。
你必須熬住時間,經歷漫長時間的持續積累,才能成就自己的專業。
03
專業,全藏在細節里
高手做事一流,因為經得起放大鏡看
講到這裡,我想講點小事,比如投簡歷這種小事,能做得專業的,其實可能連20%都沒有。
大家還記得我那個HR朋友嗎?今年畢業季,有不少親戚找上門,讓她幫孩子改簡歷。
「我收到的簡歷可以說五花八門。有的有錯別字,有的頁尾很多空白,有的格式不美觀,有的還有口語表述。這些細節問題,讓他們的簡歷變得非常業餘。」
你給公司的第一印象,不是來自第一天上班,也不來自面試,而是來自你投簡歷的那一刻。
你投簡歷前,請專業的檢查一下:
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標點符號問題;
字體、顏色、行段間距有沒有統一標準;
整個排版是不是一團糟,不方便人看;
履職能力、工作業績、簡歷框架是否一目了然;
照片清晰正式麼,顏色與文檔搭配麼;
是否認真表述了崗位需要的能力;
是否寫了很多跟應聘無關的經驗;
是否針對這個崗位專門做了簡歷內容;
是否針對不同性質的公司做了不同的簡歷模版;
....
很多時候,應聘同一家公司的候選人,在工作經驗上差距並不大,但簡歷給人呈現的感覺完全不同。你很可能因為這些細節工作沒做好,錯失一個本來你能做好的工作。這比沒有能力更虧,更可怕。
前些天,我們公司附近有品牌做宣傳活動,我發現他們文案寫錯了,把「輪到你啦」寫成了「到輪你啦」。
需要層層把關的宣傳文案都做得這麼不專業,那產品能做到什麼程度也不難想像了。我和小夥伴們瞬間就對他們的產品失去了興趣。
為什麼細節這麼重要?
因為細節問題,體現了一個人思維方式、審美水平、認真態度和靠譜程度。細節到位,才夠專業。
最近電影《烈火英雄》正在上映,我因此了解到一個消防員的細節:
消防員所有的工具都必須在劃定區域內合理放置;晚上入睡,他們的衣物穿脫和擺放也有嚴格明確的規範。這樣,警報響起來,他們就不會手忙腳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展開行動。
褚時健做褚橙時,潛心研究試驗,翻爛了很多專業的書籍,連土壤成分、果樹間距大小這些細節都親自過問,才成就了褚橙這個品牌。
這,就是細節成就專業的力量。
關於這一點,矽谷投資人吳軍有個有趣的類比:
用很貴的食材,做一盤精緻的菜也許不難,難的是將土豆絲這樣的菜炒出好味道。真正一流的大師,是在任何小事上都能體現一流水準的人。
能夠把簡單的小事,做得出人意料的精彩,才更一流;能夠做好小事,把小事做到極致,才更專業。
04
任何一個領域真正的頂尖高手
都敬畏專業
李翔曾在文章里說過:
人和人之間拉開差距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是否專業。
每個人都在談專業,專業人士、專業態度、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專業這個詞無所不在。
但是,什麼才稱得上專業?
我曾經不斷搜索這個詞的定義,都沒有搜到精準的答案,最近我從古典老師那裡得到了啟發:
專業,這個形容詞之所以不好定義,在於它其實是一種比較。
如果你是銷售,你比別人更了解產品線,給客戶演示產品時更系統全面,你就是專業的;
如果你是HR,你對人事各個版塊都更熟悉,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你就是專業的;
如果你是編輯,你有優秀的文字撰寫能力,能提交高質量的定稿,你就是專業的。
一說到專業,肯定就要聯想到業餘。
專業和業餘的最大區別在於穩定性。專業人士可以持續穩定的做好事情,而業餘只能做好那麼一次兩次。
專業就是在某一個領域內,你有更職業的態度和素養,你比別人理論知識更系統豐富,你有更優秀的技能水平,你能更穩定的、持續的輸出更好的成果。
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做到足夠專業,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得到行業認可、收穫行業地位,才能獲得更大的機遇,在職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如果你是一名銷售,你專業能力優秀,你的成單率會更高,可以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你是一名HR,你有專業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能力,管理層會更信服你的用人之道,給你參與公司戰略決策的機遇;
如果你是一名編輯,你有專業的編輯成稿能力,你就更有往上發展、成為主編的機會。
反過來想,如果一個公司必須裁員,首當其裁的人會是誰?
一定是那些不專業的人。他們的工作隨時可以被別人替代,他們創造的價值隨時也可以讓別人來創造。
一個人想要變得專業,首先要有專業的態度,然後不斷的積累、專注的精進、認真的打磨細節,才能獲得專業的能力。
白岩松憑藉幾十年的積累,才練就一身專業能力;鞏俐能夠成為鞏皇,憑的是持續專注、不斷精進的專業素養。
想要在工作中做到專業,持續穩定的做好一份工作,就需要你不斷的付出,長期的積累,刻意的練習;需要你全情投入這份工作,持續專注的做好事情;需要你不斷打磨工作中的細節,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絞盡腦汁想包裝自己、想打造個人品牌、想出名想做網紅的時代。生在這樣的時代,多幸運,你只要敬畏專業,做到專業,你就贏了大多數人。
Reference:《鞏俐封面的背後 | 工作人員向我吐苦水4個小時……》來源@gogoboi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文七君。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