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運動員的方式干導演,永遠不為自己設限丨專訪《無價之寶》導演

2023-11-13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用運動員的方式干導演,永遠不為自己設限丨專訪《無價之寶》導演

作者 | 葦箋

「我必須承認,佩奇就是我標籤,如果不是版權問題,我戴上鐵皮豬面具上台,遠比自己的臉有效。」《無價之寶》上映當天,張大鵬在微博「自嘲」,五年過去,他身上烙得最深的印記,仍然是五年前刷屏的《啥是佩奇》。

《啥是佩奇》是張大鵬第一部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在那之前,他的職業是廣告片導演,而拍電影是他在北電求學時就有的夢想。

廣告導演轉型拍電影並不少見,烏爾善在畢業後拍了十年廣告,李蔚然曾被稱為「廣告界的張藝謀」後來拍了《侍神令》,《孤注一擲》的導演申奧也是因為拍廣告與寧浩相識,而張大鵬的特別之處在於,在他有機會執導長片後,廣告短片的產量並未減少,2022年至今,他還有9部廣告片上線,今年春晚播放的《我和我的春晚》也由他執導。

對張大鵬來說,拍廣告是有「甜頭」的,他需要不斷地拍攝廣告短片來鍛鍊自己的技藝,也可以通過即時的反饋來知道觀眾的喜好。在拍電影時,他也能藉助以往經驗,以更快的敘事節奏吸引觀眾注意。

《無價之寶》就是他不斷訓練後的結果,影片以20世紀90年代小鎮為背景,講述了兩個下崗工人石頭(張譯飾)和楊武(潘斌龍飾)本意追討債款,卻陰差陽錯收養了欠債人女兒,毫無血緣關係的「一家三口」,在荒誕幽默的情節之外,「組裝家庭」結下了深刻的情感羈絆。

之後,他還是會選擇一邊拍電影一邊拍廣告短片,「我是一個職業導演,不排斥任何片子,如果未來婚慶空間大我甚至可以拍婚慶。」

用運動員的方式干導演

拍電影是張大鵬在北電求學時就有的夢想。大學時期,他拍微電影短片作業,也幫同學剪輯大量視頻,可以從最後一個環節倒推前期拍攝存在的問題,後來他自己拍攝時,基本都兩三條就過,將耗片比控制在很低的狀態。

2008年從北電畢業後,美術出身的張大鵬很難有機會出片,選擇在家待業了一段時間。一兩年後,他發現自己除了做飯什麼都沒有長進,就想從戒煙開始改變。但戒煙後,體重又飆到了200斤左右。

某天他去爬香山,結果旁邊的老大爺都可以輕鬆地超過他。這段經歷刺激他開始日常跑步,自律生活。也是從這時開始,他嘗試拍起了之前看不上的小企業宣傳專題片。「一開始我很抗拒,在學校學的是好萊塢、法國新浪潮,畢業了拍的是領導領著員工從大門走出來。根本談不上個人表達,甚至有時候連尾款都收不到。」

跑步帶來的身體改變給了他信心,這是一種「只要努力就能有收穫」的篤定。他開始在完成客戶基本的需求之後,嘗試用拍電影的方式,不斷給客戶驚喜的同時,也有機會拍自己想拍的劇情短片。

他越跑越快,短片也拍得越來越好,在廣告界獲得的聲譽和成就很快為他鋪好了電影之路,但這條路沒有想像中通暢。

第一部長片上映後,他認為自己還有更多的創作空間。另外,《啥是佩奇》爆火之後,短片邀約不斷,他也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老本行,還是決定繼續拍攝短片廣告。

「廣告的甜頭或者說有意思的點,是它可以快速地去印證一些事。它的疊代很快。我拍完之後上線很快,反饋也快。我自己知道這個東西過了,那個東西欠了。我可以快速地嘗試很多東西,拿這個東西去訓練。」

張大鵬認為,職業導演是個技術活,「美術、視聽、劇作、音樂,把這些東西打通,需要大量訓練才能達到穩定輸出。」他自認是勤奮型選手,「按照運動員的方式來干導演」,需要不斷地通過短片訓練來了解觀眾喜好的變遷,而這種經驗又反哺到他的電影拍攝過程中。

從廣告到電影:更快的節奏和更多的選擇

從廣告導演轉型到電影導演,張大鵬一開始有些不太適應。

其中最大的改變是拍片的節奏。「拍廣告時如果有明星,一般都是八小時含妝發,快速拍完。」由於時間有限,張大鵬會在拍廣告前做細緻的案頭工作,具體到每一句台詞和場景。等到拍攝時,團隊像上班族一樣,下午出工,晚上收工,高效完成。

但《無價之寶》開機一兩天後,張譯突然對他說「沒事導演,我可以多演幾遍」,這時他突然意識到,拍電影和拍廣告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我是可以慢一點的,也可以多一種可能性。」這也帶來後期上更大的調整空間。

職業演員帶來的改變不止這些。之前在拍攝廣告時,他很難和非職業演員談論像「浪漫主義」這樣虛幻的詞,更多的時候,他直接告訴對方自己想要的台詞和情緒,不需要交待起承轉合。有時他還用置換的方式,「我讓他思考一個數學題,他那種思考的樣子就是我想要的猶豫的表情。」

電影的創作則更加靈活多變,有著與廣告短片不一樣的創作氛圍。「大家好幾個月都在這個環境和人物角色裡面,不管開機和關機,演員是和角色一起成長的。」這時,他可以期待像張譯這樣成熟的演員帶給他新的、不一樣的驚喜。

從短片到長片,敘事節奏的調整是他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大鵬舉了畫畫的例子,「之前畫巴掌大的小幅畫,既有能力又有信心,自己只要站在一個固定的點畫就好了。但是現在畫更大幅的畫,我可能得多退幾步,或者畫個小的投影放上去,不停地跳出來跳進去,不能僅僅盯著單場戲。」

他非常追求快節奏的敘事。由於廣告拍攝的經驗,他發現如今觀眾喜歡倍速看片,有時還需要開著彈幕觀看。「廣告的要求更強烈,因為大家在碎片時間觀看,如果情感不夠強烈就會划走。」

最後《無價之寶》前後共剪了六十多版,每場戲都有長中短版本,公映的是仔細斟酌了敘事重點和節奏的一版。

雖然是美術出身,但是張大鵬並不特彆強調獨特的美術感。他的廣告片也很少有濃烈的色彩,基本上都是低飽和度的畫面。「如果一部片子的攝影感或者美術感特彆強,其實是失敗的,最好的是讓觀眾意識不到攝影感和美術風格,沉浸在敘事當中。」

比起在色彩上炫技,他更強調真實感,而真實感需要內在的協調搭配,例如電影中服裝的顏色都是統一歸美術指導來搭配,整個畫面里的顏色是統一的,演員身上的顏色和背景的顏色是渾然一體的。

這次《無價之寶》的主創團隊,幾乎與他拍廣告時的團隊重合,另外,片中不少演員也是他在拍攝廣告時常用的演員,比如飾演寶哥的演員張懿曼就曾在他的廣告片《川流》中出現。「大家溝通成本更低,我也有更多精力放在長短片敘事節奏的變化上。」

對張大鵬來說,拍電影是更加自由的。比起廣告需要滿足個人表達和客戶需求之間的平衡,電影對導演的寬容度更大,也更支持導演的創作。但他始終認為,電影的底層邏輯和廣告差別不大,任何內容形態也沒有高下之分,未來,他希望可以兩者兼顧,拍出「鮮明一點、過癮一點、同時審美上有所追求」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25e627f9e05677f283c0f22b85b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