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廣汽:切勿掉以輕心

2023-12-08     汽車公社

市場經過近一年的深度調整,如今再回頭看,其慘烈程度想必是那樣刻骨銘心。在此期間,多少新勢力被後起之秀拍死在沙灘上,多少老牌車企又陷於無休止的競爭中苦苦掙扎。

作為為數不多仍在正向發展的汽車集團,廣汽集團有著自己對市場的思考,及時將旗下合資公司廣汽三菱進行重組,並藉由現有資源將自主業務列為重點發展對象,但從中,我們亦需明白,隨著整個合資陣營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戰,無論於誰,新的戰爭才剛剛打響。

產銷數據上,廣汽集團官方向外表示,其11月實現產量247,684輛,同比增長16.44%;銷量227,124輛,同比增長19.35%;1-11月實現累計產量近230萬輛,累計銷量近224.6萬輛,累計產銷均實現正增長。

而經過全集團進行轉型調整後,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更是實現了同比大幅增長,單月數據達到50,231輛;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490,925輛,同比大增80.35%。

的確,於內於外,有著國企體質的廣汽集團,終究拿出了一個新世代企業應有的模樣,不過,市場快速變革的進程是否會對所有人提出新的要求,實則亦是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合資困境、新能源市場混沌、產業轉型壓力高漲,擺在廣汽面前的難題,不會比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來得少。

新能源業務的助力,不可小覷

說起廣汽這一年的發展亮點,我認為,事關新能源業務的變動和向上發展總是顯而易見的。自主板塊中,廣汽傳祺不再局限於借力豐田THS混動技術,全面推進PHEV車型的落地,特別是對於插混MPV的投入,傳祺品牌已經有著能和騰勢D9互掰手腕的底氣。

其次,身為廣汽開拓新能源業務的核心,今年的廣汽埃安更是為之帶去彌足的支撐力。11月,廣汽埃安銷量達41,567輛,同比增長44.51%,主力車型AION Y、AION S系列依然穩定發揮,分別實現銷量22,711輛、12,195輛。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11個月,廣汽埃安累計產量達到449,629輛,同比增長82.76%;累計銷量已經達到434,056台,實現同比增長79.99%,增速大幅領先行業。自2019年4月開始投產不到5年的廣汽埃安,目前總產銷近95萬輛,或將成為全球最快累計突破百萬產銷的汽車品牌。

而今年,廣汽埃安正式開始埃安+昊鉑的雙品牌運作。從7月開始,後者還進入了密集的新品發布期。其中,最新發布的昊鉑HT 10月中旬預售至今訂單已破3萬。接下來,隨著產能升級及渠道搭建完善,昊鉑的整體銷量將迎來更大突破。

另一方面,廣汽埃安還開啟了海外布局,首款出口車型AION Y Plus今年9月於泰國正式上市,近期Hyper昊鉑全系車型迎來泰國的首次亮相。

12月2日,廣汽埃安宣布正式進軍柬埔寨市場,並發布旗下明星產品AION Y Plus。隨著海外銷售渠道的進一步拓展,本土化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完善,以及新品的陸續投放,廣汽埃安將擴大東南亞輻射範圍,逐步實現全球市場「研產供銷」一體化。

總得來說,2023年,新能源市場風雲再起,身在居中的中國車企早早就陷入了苦戰。這是至今都未曾消除的行業現狀,更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尤其是在華為、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一個接一個地加入戰鬥後,任何人想要一躍而起,獨占鰲頭都顯得極為困難。

市場行情如此出乎人們的意料,那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在銷量端保持穩定嗎?

有人說,身為新勢力頭牌的理想,完成有能力擔此稱號,但話說回來,在一眾發力純電動車的企業中,本就主打增程混動的理想,實在無法算作是一個新能源發展日漸成熟的行業典型。

基於這樣的背景,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獨立發展已逾多年的廣汽埃安,無論是在銷量規模上,還是在技術積累上,無疑是更具代表性的。

只是,鑒於發展總是具有兩面性的,對於現如今已經建起優勢的廣汽新能源板塊,所面對的挑戰並不會因此減少。

於埃安,除普通AION S和AION Y之外,新晉下場的AION S MAX何時能接過前者的衣缽,並加大對私人用戶市場的滲透,是其亟需要解決的課題;於昊鉑,在品牌過新所面臨的傳播壓力和同級競品遠超想像的內卷式競爭下,產品也好,營銷也罷,又該如何為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賦能呢?

合資發展桎梏,不容忽視

新能源業務所遇到的發展阻力,尚且如此,那對於廣汽集團旗下的合資公司,我只能說,壓力只會成倍增加,任何想要有違轉型的舉動都是不可取的。換句話說,廣汽三菱的重組就是在告知其他合資公司,要想在中國車市繼續活得精彩,緊跟本土的消費趨勢變化而變化,已是硬性要求,來不得半點馬虎。

按集團的統計口徑,廣汽豐田在11月份實現產量93,138輛,同比增長8.36%;銷量達86,000輛,同比微增0.94%。其中,鋒蘭達、威蘭達系列都實現了可觀的銷量,凱美瑞更是在11月單月銷量再次衝破2萬輛,1~11月期間累計銷量突破20萬輛。

而廣汽本田的11月產量達到 67,136輛,同比增長10.43%;銷量達到61,778輛,同比增長31.80%;1~11月的累計銷量達561,137輛。

對此,我們可以毫不吝嗇地說,在合資品牌越來越不討喜的當下,廣汽豐田與廣汽豐田算是很迅速地擺脫了發展陰影,並和許多同行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但是,如若就事論事的話,現實的殘酷性還是很具象的。銷量得以維持穩定的背後,看似是價格戰打響後全面參戰的結果,實際上,更像是各家耗費精力換來的短暫平靜。

今年,中國車市對待廣大合資品牌的態度,大家也都看到了。儘管以市場份額來看,仍占據50%地盤的合資車企們,遠沒有到被消費者放棄的地步,可從輿論端的反饋,我敢說,2023年對於它們而言,堪稱渡劫。而未來,隨著市場愈加向中國廠商傾斜,此種趨勢只會愈演愈烈。

或許為了達到轉型的目的,包括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在內的一線合資已經下定決心要落實自我革命,從電動化產品的落地到新戰略的執行,無一不被列為往後發展的重中之重。就像,在每一次的公開場合上,它們總是會宣稱,紮根中國推動本土化電動化轉型的項目,已經箭在弦上。

奈何,以現階段的消費環境去評價這種種舉動,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對比有些歐洲汽車巨頭已經幡然醒悟,開始加強與中國新勢力的合作,廣大日系合資向前邁進的腳步仍是有所拖沓的。

從廣汽集團此前公布的營收數據也能看到的一點是,由於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在利潤貢獻上的下滑,隱藏在整個集團不錯的產銷情況背後,必定落滿了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擔憂。

此刻,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都能自力更生,倒是不假。只是說,如果廣汽集團想要在安然跨過中國車市這段周期性的蛻變過程,離開合資公司的助力仍是不現實的。2023年,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可以為了調整發展節奏而採取一些非常手段,那到了明年,「萬億廣汽」宏偉藍圖只會為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1f0d89d6033ea65115831170e86c61d.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