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碳酸鋰價格先是來了一波「大跳水」,臨近幾周,又開始「向上攀升」。
降價是你,漲價還是你,碳酸鋰怎麼如此不讓人省心?
如今,不禁有一個小小的疑問,上游的原材料(碳酸鋰)價格飛升,下游的電動車價格會不會跟漲?
近幾年,汽車行業從未遇過如此「不可知」的產業鏈波動。
缺芯、少鋰,像緊箍咒一樣,時而頻發,勒一勒行業的脖子。
碳酸鋰,這一理論上並不缺的電池原材料,最初沒想過,某一天會「身價暴漲」。畢竟,原來只賣5萬元/噸,但一路走來,竟然飆升到60萬元/噸。
誰賺了?先是鋰鹽企業們,像天齊鋰業,在2022年盈利超241億元,暴增10倍;再是鋰電股票掘金的資本們,在高點拋售,也可以「盆滿缽滿」離場。
所以,從一開始,鋰價上漲,就有兩方面的原因:
1、供不應求。電動車銷量增長,帶動電池需求增長,從而拉動了上游產業鏈的需求擴張,碳酸鋰就是一個典型。可以說,確實是因為碳酸鋰供不應求了,而且,鋰礦產能想提升,短時間內難以實現。
2、資本炒作。在全球疫情期間,資本投資並沒有什麼好去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是非常不錯的投資賽道,所以,也吸引了大量資本湧入,也就產生了很多泡沫。
在那個時期,碳酸鋰應該漲價,但不至於漲到如此瘋狂的地步。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的判斷,「碳酸鋰有60萬元/噸的今天,就會有10萬元/噸的明天」。
於是,進入2023年,鋰價開始走「下坡路」了。
大概在4月底,碳酸鋰價格已經下探到了18萬元/噸。
「鋰價下跌」這件事,在上半年被空前的「價格戰」稀釋了關注度。背後的原因,仍然是供需關係導致的。
年初那段時間,因為恰逢「補貼清零」,部分購車需求在年前就釋放了,導致年初新能源汽車需求放緩。
隨即,由特斯拉率先推動了降價浪潮,引發了多家新能源車企跟進降價。
在這個時候,車企的「雙重訴求」開始向上傳導,「我們賣不出車了,需要降價。那麼,電池需求會減少,你們(碳酸鋰供應商)也需要降價,不然,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只能一起毀滅了。」
由此倒逼著,「囤貨」被釋放出來,碳酸鋰的價格也就下降了,更引發一部分拋售情緒。
但好消息是,電動車降價有更大的空間了。
進入5月,鋰價觸底反彈,仍然逃不出一個供需關係。
一方面,之前的鋰價已經跌到一定程度了,甚至接近於成本線,就像彈簧一樣,壓到低點開始反彈;另一方面,新能源銷量走高,相當於需求看漲,而之前由於鋰價下跌過猛,部分鋰礦廠商停止現貨供應,人工干預供需關係,效果達到了,鋰價漲回來了。
所以,一些投資機構給出的關鍵詞也比較準確,「深度博弈」。
上游鋰礦廠商想抬價;中游電池廠商表示觀望,也擔心現在過快補充電池庫存,過兩天,鋰價跌了,自己虧了;下游汽車廠商,最希望把價格打下去。
其實,深度博弈,大概會把一些強勢車企「叫醒」。就像燃油車時代,車企們努力構築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一樣,在電動車時代,或許也有必要把手伸向電池、伸向礦山了。
不妨先回答最開始的問題,電動車價格會不會上漲?
答案是不會。
判斷的依據有兩條:1、長期看,碳酸鋰必然會「供大於求」,價格終將走低。短期內,價格上漲到30萬元/噸,但應該不會繼續暴漲。目前的漲價程度,還在可接受範圍內,不至於影響電動車價格。
2、瘋狂的價格戰,雖然有所暫停,但車市內卷嚴重,現在「頂風漲價「,其實就是給競爭對手「送助攻」。
從很多新車價格也能看出,車企越來越清醒,價格幾乎是第一競爭力了。所以,哪怕成本自己承擔下來,也不會輕易漲價。
暴漲、暴跌,碳酸鋰的價格就像彈簧,而彈簧釋放能量,需要一個過程。慢慢的,碳酸鋰的價格將會趨於平穩。
那麼,鋰價究竟定為多少,才是一條合理的平衡線?
參考行業里的一些觀點,多數認為是20萬元/噸。
所謂平衡線,就是指鋰礦廠商有利可圖,但不是暴利;電池廠商也可以欣然擴充電池產能;而汽車廠商並不會背負太多的電池成本壓力。
對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價格會進入一個合理化的穩定期。
參考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的表態,「當碳酸鋰價格超40萬元/噸時,電動車就不賺錢了,當碳酸鋰價格來到25萬元/噸時,才可以很好地解決自主品牌盈利的問題。」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稱,「碳酸鋰價格每變動10萬元/噸,會影響蔚來汽車約2個點的毛利率;如果降到十幾萬元每噸,就可以釋放8個點的毛利率。」
其實,2023年初,寧德時代推出過一個「鋰礦返利」計劃,就是綁定車企和鋰礦,不論鋰價如何變動,皆按照約定價格結算。被綁定的鋰礦價格就是20萬元/噸。
歐陽明高教授提到過,「碳酸鋰10-20萬元/噸的價格比較合理」。而且,他還特別提醒了一下,「碳酸鋰價格不能太低,如果低於10萬元/噸,那麼,電池回收的動力就減弱了」。
話說,電池回收一塊拼圖,何時才能補上呢?
刨除資本的推波助瀾,鋰價漲跌,背後還是供需關係使然。瘋狂之後,終會走向朗朗清明。
更長遠看,為了不讓鋰價再瘋狂,供應端一定在尋找更多的礦山,無論電池廠,還是汽車廠,都有可能自持鋰礦資源;或者,就是尋找鋰電池之外的補充替代路線,比如我們曾聊過的鈉電池。
多元均衡,業態才會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