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向未來|創新「硬」實力 驅動高質量發展

2022-04-28   成都科技

原標題:創新向未來|創新「硬」實力 驅動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

成都始終胸懷「國之大者」

堅持以創新驅動激發動力活力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和新的動力源

五年征程,行穩致遠——

本期,我們將視線聚焦成都改革破冰之旅,看創新策源「硬」實力,探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

超級計算機被譽為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2019年8月,位於成都科學城的西部「最強大腦」——成都超算中心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9月正式建成投運,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秒。應用領域涵蓋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面。

「要說到成都超算與其他國家超算最大的不同,主要是除了圍繞科技創新外,我們更加強調『超算+』的創新應用,強有力地支撐產業發展和智慧治理服務。」成都超算中心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勤表示,現在已經探索了「超算+大數據」「超算+大健康」等模式,不僅服務於傳統科學計算,更重點圍繞科技創新、城市治理、產業賦能三大方向激發數據要素新動能,築強算力底座新支撐。

服務城市產業民生方面,在助力碳中和領域,已為中石化、四川大學低碳所等新能源研發單位提供算力服務和技術支撐;在醫療健康領域,已與川大華西醫院、深圳腫瘤醫院等醫療機構用戶開展聯合研發合作;在災害預警方面,已為四川省氣象局、成都市氣象局等災害預警類用戶提供算力支撐服務;在城市治理領域,已為雲從科技、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等用戶提供算力支撐服務。

聚焦「隱私計算」這一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上,成都超算中心也有著具體的表達。「我們已經探索出了『超算+隱私計算』的創新實踐路徑。」顧勤說,成都利用超算算力破解隱私計算執行效率瓶頸,搭建全國首個「隱私計算」大規模應用平台,將支撐更多產業生態創新應用場景,構建產業協同新引擎。

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超算中心作為區域內唯一國家級算力底座,正全力創建國際先進計算算力調度平台,將支撐數據要素創新協同應用基地、跨地市數據要素流通實驗室、成渝數據要素流通實驗室等重點研究的計算工作。

成都超算中心正成為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算力」名片。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成都造」硬核科技加速崛起

5年來,成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市校合作、科技體制改革,多領域「破冰」,科教資源 「先天優勢」轉變為創新發展的「強勁態勢」,一個個「成都創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斷地從實驗室里走出來,成為城市創新的有力支撐——

以宇宙線觀測研究為核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動工,並通過性能工藝驗收,而位於成都科學城的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將於今年建設完工並正式入駐。

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正式啟用,這標誌著我國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成都齊碳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國內首台全自主研發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儀QNome-3841及配套晶片和試劑,並宣布其位於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生產基地竣工。

成都第一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行駛車號牌發放,首批12台測試車輛在指定公共道路上開展自動駕駛測試,成都的汽車產業也開始從「傳統汽車時代」跨進「智能汽車時代」。

電子科技大學首個校園內量子網際網路場地實驗研究平台已成功研製出高性能量子糾纏光源、寬頻固態量子存儲器等原型器件,完成量子糾纏互聯場地研究平台搭建,還首次實現赫茲速率的城域量子隱形傳態。

護航星辰大海,我國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背後,成都不僅承擔了機頭的製造,還為「鯤龍」裝上了「眼睛」「耳朵」和「嘴巴」;中電十所承研的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全面保障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航。

圖據:新華社

「成都造」硬核科技正擦亮城市創新底色。數據顯示,僅2021年,成都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研發項目121個,一批高端裝備核心部件打破國外壟斷,2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全球創新指數成都排名第39位、較上年躍升8位。

一大批原創成果噴薄而出,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突破,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釋放創新驅動發展原動力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向「高」而行

立足新發展階段,成都正呼喚越來越多的「硬核」科技成果加速「湧現」。

在今年的全市科技工作會議上,成都將持續鋪開創新中的破冰前行之道,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進一步支撐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加強企業主體培育;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集成電路、高端軟體、創新藥、工業無人機等重點產業和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補鏈強鏈引聚創新資源,編制發布國家級創新平台資源、產業鏈創新資源要素、頂尖科技創新團隊「三張清單」,製作全市「科創資源地圖」,並聯合區(市)縣開展精準招才、靶向引智。

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專業機構,設置技術轉移專職崗位;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深化國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建立市場導向的第三方評價制度;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出台「揭榜挂帥」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實施關鍵節點約定的任務目標考核;推行重大研發任務「賽馬」「定向委託」制度。

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

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

成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步伐

向「高」而行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