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丙安古鎮行,走過很多的古鎮,丙安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遊客也許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古鎮。
古鎮的鐵索吊橋是拉索式木板橋面。是全鎮過赤水河北岸的唯一的一座橋。橋北岸立有一石碑。上寫:丙安紅軍渡口。當年,紅軍長征第一方面軍紅二師在這裡北渡赤水河,從此拉開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序幕。現在雖然是旅遊淡季,但紅色旅遊熱度不減,每天總會有大量的團隊遊客來古鎮遊玩,以老年遊客為主,一般是安排40分鐘遊覽時間。看來,這老年團也是常見的那種「軍事拉練團」,可是不輕鬆。
丙安古鎮自古以來為川鹽入黔著名驛站和商品集散地,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建築與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軍商古城堡」之美譽。這裡是古鎮的太平門,古寨門建於清代。
接上文,從赤水的旅遊長途客運站坐公交,經復興古鎮直達丙安。當日恰逢古鎮大集,我興奮地跑去看大集,無奈時間太晚了,集市已散,好不懊惱。還好,趕集的鄉親們還沒有離去,除了在簡陋的小茶館裡喝喝茶,一定要嘗一下嫩滑的豆花飯。
看,就是這一家的豆花飯在丙安古鎮很有名,而且她家只在趕集日營業半天,其他時間不開門。
這裡的嫩滑豆花是主角了,每客必點。豆花,在我們北方最常見,東北本身就是大豆產地,豆製品很豐富,但沒有這樣的吃法。我們客棧的老闆娘說,這個豆花就是所說的老豆腐,很香。
在我看來,最有意思的是豆花的蘸水,小吃店的阿姨正在調製豆花的蘸水。
這些就是調製蘸水的各式原料,有紅油、花椒油,有肉沫辣醬、蔥花,當然少不了折耳根,也就是魚腥草。
魚腥草
魚腥草,又叫折耳根,有清熱、解毒、消炎等功效。嫩根莖可食,這裡常作蔬菜或調味品。喜歡魚腥草的,是愛不釋「口」,不喜歡的,覺得太「腥氣」了,完全無法接受。就是如此愛憎分明,我覺得還好吧,魚腥草似乎是最會搶味道的調料了。
旁邊的老哥看到我瞧著豆花發獃,主動示範如何吃豆花飯。先將豆花舀到湯匙或飯碗里,再用筷子夾一點蘸水塗抹於豆花上,然後將豆花摻和著米飯吞下,然後再喝一口窖水。試了下,果然不錯。
這裡的米飯不要錢,隨便吃,就在這個大木桶里。
作為「大肚漢」,僅有豆花飯恐怕不夠,就試著詢問阿姨老闆有沒有別的吃的?這裡沒人說普通話,交流真是個問題。阿姨說了半天,我似乎含糊地聽到了一個「排骨」之類的菜,隨口答應了。這個就是,原來這道菜並不陌生,這就是「蒸菜」,粉蒸排骨,只不過這個是辣的粉蒸排骨。
終於,我的「豪華」趕集大餐上齊了,例行拍照「消毒」,開吃。沒問題,真材實料,味道十足,成功地緩解了我沒看到古鎮大集的遺憾,馬上元氣滿滿了。
各位看官,可別以為這是個「無證」的小店,這裡可是證照齊全,右下角還有主人的健康證明,一點都不含糊。
記得剛才阿姨介紹的時候,似乎說了個「燒麥」什麼的?吃完後,我就問這個「燒麥」是啥?聽是聽不懂了,阿姨乾脆把我領到了後面,揭開鍋蓋讓我看。哈哈,我明白了,這個「燒麥」其實是「燒白」,就是梅菜扣肉吧。
這時候的古鎮,就算她家最紅火了。遊客們都會過來吃碗豆花飯,而趕集的老哥們會圍坐在一起,叫上幾樣小菜,喝點小酒。其實,全國各地都有趕集的習俗,流傳甚久。每逢大集,老鄉們趕集喝茶聊天,再喝點小酒,也是在山區勞作之餘的一種享受了。
吃飽喝足,和阿姨老闆相約,3天後的下一個古鎮大集,我一定要來嘗嘗這個「燒白」,一言為定哦!
待續,我在丙安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