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認真讀完一本書了?你讀過的書有多少幫你建立知識體系?
分享幾個我和我朋友的讀書方法,幫你七天看完十本書,而且不是囫圇吞棗,是有思考有輸出,記憶深刻。
01
關於讀書幾個誤解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每次分享乾貨前,先改變觀念,修正底層邏輯。
1. 讀書是樂趣,是輸入,不是負累。
很多人認為,看書是學習,看娛樂節目或泡沫劇是休息。
其實,讀書是更好的休息方式,還能提升認知和思維能力,很多精神層面的樂趣只有達到一定認知高度才能獲得。
而看完電視,往往伴隨更大的空虛與負罪感,且無思考無輸出,娛樂節目或泡沫劇看多了會變笨。看書卻能不斷訓練思維深度和廣度。
我曾寫過一篇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在此不贅述。
2. 不必記住所有信息,只獲取有用信息。
之前帶團隊時,很喜歡組織成員定期做讀書分享,發現不少人讀書卻不思考,分享的PPT往往面面俱到羅列所有章節。
看書一定要有邏輯脈絡和思考,思考後輸出的才是你的。讀書分享時,哪點最啟發你,或幫你擴展了知識體系的哪個分支,分享那點即可。
很多暢銷書往往全書一個觀點,你只要理解並輸出一個邏輯,方法或啟發即可。
3. 記憶點越豐富,連結越多,記憶越深刻。
同我講過的背英語單詞一樣,不求讀一本書記住多少內容,要多建立記憶點連結的交叉矩陣,反覆強化。
每本書會在你腦海中會留下一些記憶點。當你讀另一本同題材的書時,你腦中的記憶點會被激活,建立連結,強化記憶。
4. 養成輸出習慣,有「輸入」必「輸出」。
有價值的書,要輸出讀書筆記,經過你思考輸出的部分,才能擴充到你個人的知識體系。後續我會專門講解如何做讀書筆記。
不刻意追求多或快,留在腦中的才是你的。
有人讀書喜歡打卡,若為培養個人讀書習慣是好事,但這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人一聊到學英語,就拿手機給我看他堅持打卡XX天的記錄,卻依然不敢開口說英語。
不要混淆手段和目的,把手段當結果。
讀書的目的是獲取知識,而不是讀書本身。你讀過的書會體現在你的格局,視野,談吐等方面。
02
讀書快不是「看」得快
讀書快是建立在閱讀量大的基礎上,而不是看得快,追求眼球移動速度意義不大。看得再快,沒思考沒領悟等於沒看,還不如多跑跑步。
讀得快是基於你擁有了相關知識。若內容對你而言都很陌生,自然讀的慢;若你讀的80%的知識都了解,自然輕鬆,一目十行,只需重點關注那20%的知識即可。
1. 看書越快,時間越完整,記憶越深刻。
讀一本書的戰線拉得不要過長,會影響理解的邏輯慣性和記憶,很難把握脈絡。有粉絲說,他一本書得看一年,這種方式不可取。
分多次閱讀也會降低效率。比如一本書你需要讀5天,那麼,你實際每日並不是看五分之一,而是會前後重複,有時看後面忘前面,每日閱讀量是高於五分之一。
2. 書籍種類及看書時長分析。
1)小說類:一個晚上,五六個小時。
我大概一晚上或一下午能看完一部。中學時看《飄》、《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這類大部頭的名著,是連著兩天兩夜看完。讀小說,就盡情享受小說的世界,一氣呵成。
順便說一句,名著和暢銷書價值不同。前者是傳世佳作,後者看完即可,我一般不珍藏,會定期清理。
我更偏好電子書,既便於隨身攜帶,還能節省樹木,暢銷書就躺在kindle就夠了。
2)理論類,教材類:通常一周以上。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多本書之間,涉及到同一個知識點,重複較多,選一本權威書籍系統學習,其他書快速掃讀補充。
3)科普類:兩到三天。
4)歷史類:三到五天。
有些歷史書是講框架,內容寬泛而淺顯,如《XX簡史》;有些是基於某個較短的時間跨度,描述故事,如《午夜將至》。
建議先選擇簡史類書籍,建立歷史框架和脈絡。對歷史有一定認知後,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歷史節點故事類書籍。
5)暢銷書:一到兩個小時。
觀點型的暢銷書,通常前面是各角度論證,末尾是觀點,也就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可以前面跳讀或掃讀,或者先讀末尾觀點或結論。
03
如何才能看書快?
讀書速度,記憶力都可通過訓練,不斷提升。
有以下幾個方法提升閱讀速度:
1. 確定主題,一段時間內圍繞同一個主題或同一個作者進行閱讀。
比如,你想了解英國史,那麼,一周內或兩周內,你就只圍繞英國史選幾本書閱讀。
每本書之間有重疊,也有關聯,當你看完第一本後,再看同類型的書時,很多信息會在腦中加強,會互相印證,建立連結,不斷加強記憶。
記憶是個從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過程,進而知識面半徑越來越大。
或者你想讀余華,這周就圍繞這個作者,由最近的時間往前閱讀。
同一個作者,你面對熟悉的寫作風格,用詞,故事背景,讀起來會很快,而這個作者隨著閱歷的提升,格局,觀點也會疊代,所以,建議從最近時間往前逆序讀。
2. 讀書前先看目錄,先了解邏輯脈絡,再閱讀。
目錄體現了書的邏輯,是判斷書籍好壞的關鍵。
我每次出書籤合同前,出版社要求發目錄和一個章節,以此判斷這本書的價值,可見目錄對一本書的重要性。
同樣,當讀完整本書後,你輸出的讀書筆記,也是抽取邏輯。我喜歡用腦圖呈現,非常方便,後續會專門介紹工具及方法。
3. 保證閱讀的連貫性。
讀書過程要緊跟作者的思路和邏輯,不要停下做筆記,多次打斷會影響思維邏輯的連貫性,影響理解。
看紙質書時,可在重要節點貼空白標籤定位,方便後續輸出筆記。
讀完整本書後,閉卷輸出這本書的腦圖。通過多次訓練,最終達到一邊讀書,一邊在腦海中繪製腦圖的程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