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港最美7處古村古鎮,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的古韻之美

2019-09-20     古村記

廣西,防城港。

被譽為「西南門戶、邊陲明珠」。

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這片土地上,

至今也依然保留著不少古色古香的村鎮,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

1 簕山古漁村

位於防城港港口區企沙半島東南面,是北部灣沿海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

作為廣西現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簕山古漁村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生於斯長於斯的漁民,傍海而居,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魚曬網,抓蝦捕蟹,生活怡然自得。簕山的海浪、海灘、礁石,船艇、竹筏、螺場、漁網、蝦塘、簕竹、古宅組成了讓人神往的原始風景。

和很多純粹的古村落相比,這裡融合了漁村的古老,見證著北部灣大海邊人們生活的歷史,所以更具有一種見證者的力量。不管是行走在古村的任何一個角落,似乎這種感覺都十分深刻。

2 那厚村

那厚村村莊於道光6年建村,現保存有那厚城建築面積320平方米,唐氏宗祠建築面積250平方米,是一處清至民國民居建築群。古村保存的建築十分完整,行走之中恍惚有穿越之感。

那厚古民居至今近200年歷史,歷經戰爭年代,破壞嚴重,加上長期沒有全面保護修繕,傳統村落民居大多殘破不堪。有人居住的房間還比較好。

但近幾十年來,不少民居已空置,村民或外出長期打工,或搬遷到城鎮。不少古民居房頂損壞,牆體殘破,房間裸露朝天,經日曬雨淋,雜草叢生。雖已破舊,但仍有一些村民捨不得離開這裡。他們常住在這裡,也為這棟老宅子增添了不少煙火氣。

3 巫頭村

位於東興市江平鎮。防城港市巫頭村京族文字牆別具特色。大約16世紀初,京族的祖先遷居京族三島,從此以耕海為生,從而成為我國唯一以海洋為生的少數民族。同時,東興的「京族三島」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京族唯一的聚居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圍海造田後,原來的三座島已連在一起。如今的京族,已成為全國最富裕的少數民族之一。

巫頭村傳統的建築,比如傳統民居,已遺蹟難覓。「京族民居經歷了第一代茅草房、第二代木柱竹籬笆茅草房、第三代木樓、第四代條石瓦房的歷史演變。如今,早被第五代鋼筋混凝土樓房和第六代別墅房所替代。傳統的京族民居建築,不說過百年的,就是50個年頭的,在巫頭村或其他京族村落也幾乎絕跡。」京族博物館負責人、京族獨弦琴演奏家蘇海珍說。

巫頭村的古屋難覓,古樹卻隨處可見。一棵棵數人或一個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古樹,或散落於村巷間,或集合於村頭巷尾,房前屋後。像全國稀少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膝柄木」,在廣西沿海,屈指可數,可在巫頭村就有好幾棵。

巫頭村的哈亭是巫頭村民過哈節時祀祖先、祭神靈和民間娛樂、議事的公共場所,是專司「唱哈」的亭子,是巫頭村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和民居建築一樣,哈亭也歷經數代演變為現代鋼混結構的寬敞樓閣。粗圓紅柱,彎翹亭角,屋頂雙龍戲珠,亭內雕龍畫鳳,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哈亭結構為一正廳加左右兩個偏廳,兩偏廳可容三四百人。

4 竹山村

位於防城港東興市東興鎮,是中國海陸交匯處,與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被稱為「中越邊境線上最美漁村」。

寬敞的道路、乾淨的農家小院,歷史文化厚重的老街,獨具邊境特色的建築,讓這個小村莊絲毫不輸大都市的魅力,而又區別於城市的熱鬧與喧囂,有著屬於自己的寧靜和深遠。

5 平福村

平福村位於防城港上思縣西南部平福鄉,平福圩是平福村的中心區域,圩內一棵巨大的榕樹蒼老古樸,盤根錯節,枝繁葉茂,臨街的根須交叉纏繞著,似是兩扇敞開的大門歡迎遠方的來客。

清澈見底的水流緩緩淌過石塊,倒影著綠樹小橋,悠悠揚揚,古村的這份城市喧囂比不得的寧靜安詳,仿佛就連呼吸都會破壞這一片的安寧。

6 那良古鎮

那良古鎮在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年)成圩,它距東興市區20多公里,位於十萬大山南麓,與越南隔河相望。

那良古鎮,物產豐富,名人輩出,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古鎮人口95%為客家居民,客家文化和客家風情濃厚,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民居不少於900間,其中晚清、民國時期建成、具有西洋建築風格、建築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的洋樓不少於60家。

7 江平古鎮

江平古鎮距廣西防城港市下轄縣級市東興市區15公里,是一個依山、傍海、沿邊的特色文化名鎮。明代以來,江平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和經濟都得到穩步持續的發展,逐步成為了一個在一定地域裡具有一定歷史地位的「四方通蘅」的古鎮。

光緒13年,江平就成立了「南服書院」,積極培養地方人才。光緒11年,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商人為方便經商,也在這裡成立了廣州會館,法國人則建起了精緻的教堂,收羅門徒,廣為傳教,每至周末,鐘聲迴蕩,振人心脾。過去的江平真可謂文人薈萃,商賈雲集之地。因此,在防城境內,該地當時的教育,經濟都算是發展得比較早的。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BQUG0BJleJMoPMyQ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