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君今日發布: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懷柔科學城五大科學裝置全部進入工程實施階段,預計到2025年全部實現投入使用。
五大科學裝置
7月29日,「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項目(簡稱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開工建設。
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啟動會
作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12年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實現了我國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的跨越發展,二期工程將在一期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飛躍。
子午工程二期綜合信息與運控中心(南側)效果圖
子午工程一期曾經創造過不少奇蹟:首次發現熱層中的鈉層;首次發現空間天氣事件從低緯向高緯傳播的新現象;第一次觀測到我國上空空間環境對太陽風暴的大範圍響應和傳播……
過去的成就值得自豪,而新開工的子午工程二期更讓人期待!
期待一:新增16個觀測台站,實現從太陽表面到地球大氣的全鏈條監測
子午工程二期在一期15個觀測台站的基礎上,新增了16個觀測台站,將主要沿東經120度子午線布局,進一步拓展成為覆蓋全國範圍的空間環境監測網,實現從太陽表面到地球大氣的全鏈條監測。
子午工程二期布局示意圖
工程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全國16家單位參加建設,工程建設周期4年。屆時,全面建成的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包含31個台站、近300台探測設備,將首次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圈層、立體化、多要素綜合探測,大幅提高我國在日地關係這一重大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研究能力,使我國步入世界空間天氣領域的先進國家行列。
期待二:多台監測設備國際領先,在探測能力上實現飛躍
子午工程二期不僅在規模和覆蓋範圍上較一期工程大幅拓展,還將建設多台先進的大型監測設備,在探測能力上實現飛躍。
這些大型監測設備均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期待三:立志為減輕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供科學和數據支撐
子午工程二期布局示意圖
有了雄厚的基礎設施和領先的探測設備,子午工程二期的研究目標當然非同凡響
立志探索日地空間環境多圈層(從太陽表面直至地球大氣的不同區域)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耦合過程,從而整體描繪出日地系統的能量傳輸、轉換與耗散的過程與路徑,進一步加深對空間天氣事件整體形成過程的理解和認知,為減輕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供科學和數據支撐。
期待四:將實施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
作為子午工程的進一步延伸,重大國際科技合作——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正在加緊將我國的空間環境地基探測能力和科學構思推向國際。
子午工程的牽頭單位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已經在巴西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部署了探測設備。國際子午圈總部大樓也將與子午工程綜合信息運控中心大樓在懷柔科學城聯袂建設。
該計劃對於大幅度提升中國在日地關係這一重要基礎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實現重點跨越引領未來空間天氣研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國際子午圈總部大樓(北側)效果圖
期待五:到2025年,懷柔五大科學裝置將全部投入使用
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開工建設意味著國家在懷柔科學城布局的五個大科學裝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
其中,2017年9月開工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項目主體結構、二次結構全部完工,土建工程已完成90%;2018年9月開工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主體結構全部完工,土建工程完成55%;6月29日同時啟動建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正有序推進。
預計從2021年起,大科學裝置將陸續建成投入運行;到2025年,五個大科學裝置將全部實現投入使用。
屆時,懷柔科學城將以大科學裝置和科技研發平台為依託,吸引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團隊,聚集一批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聚焦物質與材料科學、生命與智能科學、空間與地球系統科學等科學方向實現重點突破,率先在材料、能源、電子信息、環境、生命和健康、太空深地開發利用等交叉領域,取得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科研成果,提高我國在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