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巢湖夏閣鎮花苗地烈士陵園

2019-12-18     最憶是巢州

作者:李康滿

時近冬至,天氣晴好,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又一次來到花苗地,拜謁革命烈士墓,對於這個地方,我第一次來是1974年清明,至今已有四十五年了,以後又來過多次。每一次來,都有新的收穫和感悟,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花苗地烈士陵園長眠著45位抗日烈士,目前是巢湖市安葬烈士人數最多的烈士陵園,也是全市首批1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座落在崇山峻岭的東黃山腹地中,現在屬於夏閣鎮元通行政村花苗地村民組,陵園正前方面對的是一片相對開闊的地帶,正在拓寬的八板路從陵園邊經過,一頭連接夏閣鎮八字口,一頭通往柘皋鎮板橋,烈士們靜臥在大山的懷抱中,墓旁蒼松翠柏環繞,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陵園中的烈士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在劉仁庵事變中犧牲的七名烈士,二是在五公廟戰鬥中壯烈殉國的三十八名勇士。


話分兩頭,各表一枝。1938年5月底的一個深夜,黃山抗日游擊隊二分隊的方純一、羅恩長、王家盛、胡崇元、王凌雲、王有慶、杭之正等七人正在位於劉仁庵的營地中熟睡,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投機革命的曹仁民、靳華堂為了奪取游擊隊的大權,帶著隊伍投靠日偽軍,趁大隊長馮文華、政委張愷帆外出之機,向留守的游擊隊員痛下殺手,事後他們組織了一支100多人的「別動隊」。劉仁庵事件震驚了上級黨組織和新四軍七師領導,一個月後,馮文華大隊長、張愷帆政委在上級的周密安排下,聯合含山游擊隊,全殲「別動隊」,活捉曹仁民、靳華堂,並召開公審大會,槍決了曹靳二人,為犧牲的烈士報了仇,1938年12月28日,召開了巢縣各界追悼烈士大會,隆重安葬了七位烈士。烈士墓原來位於山下的窪地中,1978年冬遷墓於杏子山山腰。



在此贅言幾句。七烈士中為首的方純一和我的父輩是姻親關係,我大伯的女婿就是方的侄子兼嗣子方必升(方純一無子,其侄子兼祧兩門),我的這位堂姐夫現年88歲,居於省城,他年年清明都要帶著兒孫們到花苗地祭奠親人,我因此多次耳聞方純一烈士的有關生平事跡,得知方純一原名方在發,是廟崗鄉方小嘴村人,當過塾師,早在1930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爆發後投筆從戎,據巢北另一位傳奇人物方茂初在《巢北革命鬥爭片斷》中回憶,方純一是他的本家,也是他的革命引路人,1938年死於敵手時年僅28歲。


安葬在花苗地的另一部分烈士來自10里外的尉橋集。他們犧牲於1942年的尉橋五公廟戰鬥中。那是1942年深秋,駐紮在含山清溪的新四師部隊通過偵察得知,把守在尉橋五公廟(今尉橋糧站一帶)的國民黨部隊僅一個班十多個人,這些兵痞假抗日、真剿共,平時魚肉百姓,橫行鄉里,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叫苦不迭,新四軍決定為民為害,12月15日(農曆11月初8)深夜,新四軍一個排在排長張咸玉帶領下,秘密潛入五公廟附近一個乾枯的水塘里,不料消息被叛徒泄露,國民黨171師連夜從全椒古河調來一個團的兵力,將枯塘團團圍住,拂曉時分,向新四軍埋伏地用機槍猛烈掃射,戰士們奮起反擊,但終因寡不敵眾,又無法突圍,最後全部壯烈犧牲,不大的枯塘內灑滿了鮮血,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屍體,現場慘不忍睹,國民黨政府還下令不得收屍……直到數月之後,才由新四軍派人秘密收葬。2004年冬至,當地政府將烈士遺骨掘出遷至花苗地重新安葬,並勒石紀念,可惜的是除排長留下英名外,其他人均不知姓名,更不知他們家住何處。



近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烈士紀念設施的修繕,2003年拔專款對花苗地陵園進行了徹底翻建,2009年又粉刷、油漆一新,當地群眾像當年支持新四軍一樣,愛護著園區的一草一木,元通行政村指派專人管理,陵園內始終保持整潔。市內不少單位經常來陵園祭奠烈士,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在這裡進行入黨、入團宣誓,據媒體報道,最近就有市經開區、市政務中心、財政局、市場監察局以及周邊夏閣、蘇灣、柘皋、欄杆、臥牛山等鄉鎮街道到這裡開展活動,我想,烈士們鮮血沒有白流,現在正是他們所期待的和平盛世。


離開陵園時,剛才還靜穆的松柏忽然颯颯有聲,似乎是烈士們在與我們道別。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rabHG8BMH2_cNUgYS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