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哭你會感到丟人嗎?會尷尬而吼孩子?還是滿足孩子別哭?

2020-03-25     火狐商業

在出入境大廳門口,遇到一位媽媽坐在長椅上高聲訓斥兒子,引得來往的人紛紛側目。小男孩像罪人一樣低頭站在媽媽面前,嗚嗚地哭得很傷心。在擦眼淚的間隙,他偶爾會尷尬地抬頭看看咆哮的媽媽和好奇的路人,然後再把頭深深地埋在胸前繼續哭,顯得特別可憐,讓人心疼。

但媽媽並不為所動,她指著兒子怒吼:「就照個相,你為什麼不照?!一個男孩子,都五歲了,照個相哭哭咧咧,你怕什麼?那麼多人,就看你一個人鬧,丟不丟人!你不照相怎麼辦護照?!閉嘴,哭什麼哭!」

連珠炮般的責問之間,充滿了尷尬、憤怒、無奈與焦慮……

我有點理解她,這個出入境大廳一到周末就人滿為患,通常要在悶熱之中,排上兩三個小時才能照上那張證件照。惡劣條件下罰站那麼久,終於輪到自己,可孩子卻哭鬧不配合,肯定很惱火,加之還要面對旁人的不滿與白眼,情緒中想必又多了一絲羞憤。

但是我更同情那個小男孩,他才五歲,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這樣在大庭廣眾下被媽媽惡言斥責,被最親近的人一層層剝掉心上的自尊?

帶著複雜的心情,我夾著稀罕進了出入境大廳去排隊。

恰巧,等待期間刷朋友圈時,我看見我的高中同學鄧妍(之前請她來專欄做過客哦,願知詳情的親戳這裡)發了張圖片,並且評論道「在不安中自如,不要基於別人的想法養孩子,尊重孩子的情緒,不因失控的孩子感到尷尬。」——



這張照片里的兩位男子,是美國男演員Justin Baldoni和他父親,趴在地上的是Justin兩歲的女兒。全家去超市購物時,孩子情緒失控,趴在地上哭鬧,爸爸和爺爺卻「並未按常理出牌」,並沒有表現出尷尬或煩躁,更沒有斥責孩子,而是就這麼微笑地注視著小傢伙,任她發泄。

Justin寫到:

……我的父親教會了我,不要基於別人的想法撫養孩子,我的父親總是允許我感受我需要感受的情緒,即使在公眾場合令人尷尬。我從未聽他說過『你讓我很丟臉』或『別哭了』。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父親的做法對我個人的情緒發展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我們的孩子,在學習和處理環境中如此多的信息時,並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些新冒出來的情緒……我們不要為孩子哭鬧感到尷尬。這並不表示你不夠好,實際上,我們也許也應該對自己有更多的耐心和關懷……


我們要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總結起來,應該是源於三種「不可抗力」:飢餓、疲勞、年齡局限

前兩個「不可抗力」很簡單,不要說孩子了,這種狀態下成年人也難以控制情緒。

不同的是,我們能安排好自己的作息,而孩子是難以像大人這樣「未雨綢繆」的,當他們發現自己餓的時候,通常就是真的餓得不行了;累了,也是真的累到沒有一絲力氣了。而飢餓和疲勞之下,情緒容易爆發,什麼道理都是聽不進去的。

而第三個「不可抗力」,我想其實是最常見的。

我們常常被孩子的體能和智能「蒙蔽」。我們會誤認為,孩子有能力「坐下」,就有能力「坐住」,或者孩子有能力「聽懂」就有能力「聽進去」

實際上孩子的情緒發展要經歷好幾年,才能開始懂得控制衝動和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我們已經知道了每個孩子學會走路和說話的時間都不一樣,其實他們情緒發展區別的跨度更大。所以我們在無意中對孩子控制情緒的要求可能遠遠大過這個孩子年齡段的能力。

孩子會爆發出很多家長認為不理智的情緒,其實是發育正常的表現。常常有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表現很好,但是在家就有很多情緒,讓家長誤以為「孩子是故意衝著自己來的」。其實這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特殊羈絆,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對我們的愛(和情緒輸出),也是無條件的。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他情緒停靠的港灣。


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不發脾氣並表現完美,我們會擔心他的父母與他之間的關係。

著名兒科、精神科醫生 Dr. Siegel

「No-Drama Discipline」


搞清楚上面這些,我們再來說說:


家長為什麼情緒失控?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是因為家長在孩子情緒失控時,會陷入一些誤區——



誤區一:始終站在被動的位置

家長可能覺得「沒有啊,我很主動啊,我非常主動地批評他,第一時間告訴他哪裡做錯了,讓他不要哭,怎麼會是在被動的位置上呢?」的確,家長是馬上採取了行動——但是這一切都是對於已經發生的狀況的回應。如果總要等到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不管是積累的還是突然無預警爆發的)才給出回應,這是極其被動的。

呵斥是一種短期的解決方式,有時候家長知道這樣不對,可自己也忍不住,加之周圍環境的壓力,總覺得這種「短平快」的方式可以馬上解決問題——可是,你成功過嗎?往往是,孩子哭得更厲害,到最後家長的行為可能比孩子還要不可理喻,陷入雙輸的境地。

當你只滿足於短期效果時,長此下去你會發現,每個「短期」變得越來越長,頻率也越來越高。


如何破?

如何將被動變主動?你可能會對答案很驚訝。那就是不要在事件發生時進行勸導和教育,要等到孩子冷靜後。在哭鬧發生時,你能做的有:擁抱,撫慰,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很傷心,帶他去一個環境壓力小的地方,等他冷靜。不要被動回應,不要說教。

想掌握主動權,先要等到一個對的時刻。

你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情緒,相信我,孩子也想學會。情緒需要發泄,但也並不是什麼美好的體驗。孩子只有冷靜了,才能聽得進去。也許是五分鐘後,也許是兩小時後,甚至是第二天早上(孩子能記住多久前發生的事情取決於年齡)。他會記得之前的不愉快,但是他現在冷靜了,可以聽你說了,這個時候再給他講道理,是雙贏。

一種是短平快地解決,乘以越來越多的次數;另一種是多花點時間和精力,等待教導時機,讓孩子一點點學會控制情緒。起初也許覺得前者更管用,現在是不是覺得後者其實更划算?



誤區二:對未來的焦慮

有些時候,家長焦慮的理由,其實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看到孩子被打了沒有還手,就害怕孩子長大後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孩子說不餓不想吃飯,就擔心起孩子以後生活沒規律;孩子對陌生的場面感到害怕,就發愁孩子以後不能融入社會……這跨度是不是有點大?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家長們時不時被各種各樣的新聞驚嚇著——什麼中產階級鄙視鏈啊,小升初的激烈啊,人工智慧的侵略啊等等,都火上澆油。

當這些焦慮隱藏在你心裡時,你的判斷力是會受到影響的。它會潛移默化地支配你,讓你產生無名之火。


如何破?

有這些焦慮也是在所難免的。找個時間,坐下來,想清楚,自己所擔心的事情,到底有多緊迫,該制定什麼樣的計劃,自己該為生活、為孩子的未來做出什麼樣的改變。用分析的方法把焦慮「沉澱」下來,讓它不要總是悠悠地浮在腦子的角落裡,隨時等待著爆發。



誤區三:混淆了寵溺和保護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寵溺是一種「堵」的策略。接納是「疏」。家長害怕的「驕縱」是「堵」策略的結果。

如果你總是害怕孩子討厭自己,害怕孩子哭鬧,總在找辦法讓孩子停止哭鬧,你不斷地轉移他的注意力,滿足他的要求,就是為了讓他不哭,那麼你所做的的確是寵溺,你等於在告訴孩子:只要你不哭,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

你在想方設法地堵住孩子的情緒。久而久之,情緒積累的更多,孩子需要發泄的就更多。「堵」是沒用的,黃河就是黃河,吼得再大聲它也不會變成小溪。

如何破?

孩子需要的是「疏」,是家長的認同和保護。這種對情緒的認同和保護不是屈服。它讓孩子明白:情緒是會過去的。

而接納是擁抱和撫慰,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原始最親密的交流,從一開始就允許孩子感受他的情緒,給他的不是玩具或順從,而是擁抱和撫慰。讓孩子知道,生活是有遺憾的,公共玩具是要輪流玩的,東西掉沙子裡就不能吃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的眼中都可能是大事,而他們完全有權利這樣想。他們的情緒是自然的。只有感受過情緒,才能學會控制情緒。

分清物質的安慰,和感情的安慰。它們完全不同。



誤區四:錯誤預判孩子的想法

孩子對貨架上的東西好奇,就認為孩子想買、想占有;孩子想打開冰箱,就認為孩子要吃零食;孩子拿起杯子,就認為孩子一定會摔壞……

想想如果你單純地想向老闆彙報業績,結果剛開口就被老闆罵「哎呀,你怎麼又要加薪啊!」,你怎麼想?

也許你是本能地怕孩子失望傷心,想提前「斷了他的念想」,替他做了決定(不許碰、不許開、不許拿)。我們的生活都是一個個條件反射那樣簡單就好了。可如果真是這樣,生活該多枯燥無味。


如何破?

孩子這種生物以好奇心著稱。你也可以!多問為什麼,並允許孩子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如你預期,孩子做了你不認可的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後果,這正是建立行為邊界的時機。你可以告訴他你不想他這樣做。雖然他可能會不高興,但他需要你為他建立行為的邊界。

起初,你可能覺得這樣做沒有效果,但是孩子是從反覆觀察到同一規律中學到東西的。同一件事你也許需要做五次、十次、二十次。有時孩子需要這種重複來確認「OK,這是對的行為,明白了」。

好玩的事情是,如果孩子並沒有如你預期那樣做,而是做了另一件事,比如:開冰箱,只是好奇冰箱燈是怎麼亮起來的;想拿貨架上的東西只是想告訴你他在別處也看過,然後放了回去。有時候孩子什麼鬼主意都沒有,僅僅是想和你分享而已。可如果你想當然,替他拿了主意,你永遠沒機會感受這些溫馨的小時刻。


允許孩子探索,不做預設,你不但能發現童趣,孩子也得到了自由和尊重。這種信任是相互的,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也會信任你。

有個媽媽,指著我家柜子上的兒童鎖,好奇地問這是什麼……她的孩子都快兩歲了,在一個沒有布置安全裝置(如抽屜兒童鎖、家具軟角、插座蓋子之類的)的家裡,被家長時時刻刻跟在屁股後面,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摸地提醒著,我無法想像一個已經能夠自由移動一年的孩子在這種環境是有多麼憋屈!不想孩子碰的東西都收起來,桌角包起來,插座蓋起來——限制少了,自由多了,孩子的情緒也就少了。


誤區五:對自己童年的回應

忍不住去壓制和震懾孩子,有時只是在無意中把自己弱小時被對待的方式重演一遍。孩子真的做不到冷靜,卻被認為是不願做,認為只要他願意他就能做到。有多少人是在這種窒息的強迫中長大,就有多少人在重蹈覆轍。

如何破?

除了複製父輩,你其實還有很多選擇。在爆發前提醒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多問為什麼,也就是一秒鐘時間。孩子的這次情緒是怎麼來的?一切都有原因,你不一定都能找出來,但至少要相信孩子,這一切都是情緒,不是道德。

把每一次懊悔看作改變的機會。

每個孩子的情緒發展進度不同,性別和基因也占很大一部分原因,所以有時我們做了所有能做的,他也沒有變成別人家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並不存在,或者你可以當作他們好運生了個情緒發展快的孩子。然而,笑到最後才是勝利對不對?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是最善解人意的人,也有失誤、爆發的時候。我們總是會事後懊惱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其實這就是改善的第一步!只有失敗才能讓我們意識到要改變。

其實,別太往心裡去,別人家孩子也都一樣: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一次傳統晚餐前接待賓客

2015年於白宮


我抱著稀罕向大廳外面走的時候,也迎面遇上了不少含義複雜的目光,這些眼神里:

有不耐煩——「大熱天的還弄個孩子在這吱哇亂叫,煩死了!」;

有憤怒——「耽誤大家時間,帶個孩子來添什麼亂?!」;

也有嘲諷——「你怎麼連個哭鬧的孩子都搞不定,你為什麼不吼她兩句?」;

還有白眼——「這孩子這麼不聽話,也不管,一準將來寵出個熊孩子~」

當然也有人表現出了關心和同情,甚至還有個媽媽提醒我:「孩子哭得頭上都是汗,最好給她戴上帽子,別被空調吹感冒了。」

面對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我只能說:我的女兒吵到了你,我確實很不好意思,而且她前後為了照相一共試了三次,足足耽誤了大家10分鐘的時間,我更覺得特別抱歉。我能做的,就是帶她趕快離開,不再製造惱人的噪音,也不再拖延大家的時間。

但是,我並不覺得需要因為這些原因而訓斥稀罕,或者說,為了照顧自己所謂的「面子」,就怒斥她給大家看,以求讓自己心安。我也沒覺得稀罕讓我丟臉了——她現在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她感到恐懼、無助的時候,只能用哭鬧來表達拒絕。小寶寶不開心了情緒需要發泄,家長為什麼要覺得丟臉?!

回家之後,我繼續反思了這件事: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在面對失控的孩子時,會特別容易陷入焦躁?

其實,可能和環境有很大關係。想想如果在孩子哭鬧時,周圍無一人表示理解,取而代之的都是指責和嘲諷,還有輕蔑和不屑,那麼家長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無助,這種情況下,再想平心靜氣,接納孩子的情緒,真的很難。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改變社會環境。當然,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

我帶著孩子在國內生過了挺長一段時間,包括我自己也是在國內長大的,我深深地知道,以尊重孩子為基石的育兒方式,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在公共場合不一定會好用。

當在媽媽群里說起公共場合的話題時,來自五湖四海的媽媽們,感觸很是一致:在國內的公共場合,壓力實在太大。不但沒人幫忙,還會招來白眼,陌生人打孩子的新聞也傳播了不少恐懼。

那個當眾訓斥自己孩子不配合的家長,她害怕的是別人鄙夷的目光,怕別人覺得她無能,「連孩子都管/治不了」。然而,她有這樣的擔憂,是因為她自己也認同這些想法:「孩子不配合是家長無能的表現,是家長管不住、治不了孩子」。

那麼,如果當時哭鬧的是別人的孩子,她只是個旁觀者呢?她會對這家人給予關懷還是鄙夷的目光呢?

我們的行為折射了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也導致了我們的行為。

良好的育兒環境,不是「現成」的,而是一代人、一代人慢慢建設起來的。曾經中國也有過很棒的育兒環境:大院子,矮樓房,共用廚衛,親密的社區鄰里,未被汽車占領的公共空間,不廣闊,正適合小孩子。這樣的育兒環境是適合中國傳統教育思維的,長幼尊卑分得清楚,小孩有小孩的領地。

西方發達城市裡的育兒環境是個不同的景象:講究獨立人格,孩子和大人有同等權利,絕大多數有孩家庭都是多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即使沒有孩子的人也都明白帶孩子不容易。

如果說西方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人,那麼東方社會的基本單位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無論是東方思維還是西方思維,都能教育出好孩子。可如今,適宜中國人育兒的環境沒有了,小區樓層越來越高,關起門來誰也不認識誰,鄰里不熟絡,汽車占用公共空間,城市規劃不合理。

我們的生活習慣也變了,買菜不再是在吆喝聲起伏的菜市場,而是環境優雅的超市。宴請朋友也不在家中,而是在餐廳里。社會裡的人也變了,中青年都是獨生子女,這輩子可能從未和嬰兒共處一室。我們不得不把孩子帶到公共場合,而那裡的人又不喜歡孩子。

這一切都讓爸爸媽媽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當然也有完全放棄了社會契約的熊父母們,他們的「事跡」更是雪上加霜。

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思維的碰撞產生了矛盾看似不可協調,我們就甘願承受嗎?當然不!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在公共場合遇到了哭鬧的孩子和緊張的父母,請給他們善意的支持的眼神,誇誇小朋友,讓氣氛緩和下來。在紐約,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路人的溫暖感動,在我驚慌失措的時候告訴我,「我們懂,孩子們都是這樣的,別擔心」。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看到別人家小朋友在路邊哭鬧,孩子爸爸抱起來,溫柔地撫摸後背,和過往的路人交換微笑示意。

你會發現,你曾給出的溫暖,終有一天會回到你和孩子的身上!


我又想到了那個小男孩的媽媽,一定是辦護照失敗的懊惱和周圍人白眼帶來的尷尬,讓她的理智最終崩盤,才會把所有的無奈不滿憤怒發泄在自己可憐的兒子身上。

為人父母之後,只有我們最懂自己在現今環境下生活的不易,所以,請盡最大努力,給身邊的「同類」以最真誠的理解和善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pztFXEBiuFnsJQVl6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