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大陸地形特徵: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2019-05-20     地理沙龍

地球表面的形態稱為地形,我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形態劃分為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分別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世界上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地形類型,以及不同的分布狀況,形成不同的地勢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特徵。世界七大洲都有各自的地形特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大洋洲的地形特徵。

澳大利亞大陸地形特徵

大洋洲位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總面積約為89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大洋洲的英文名字「Oceania」就是指被大洋包圍的陸地,大洋洲的主體是澳大利亞大陸,其總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千米,約占大洋洲總面積的85.7%,所以大洋洲的地形特徵,我們就著重來看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特徵。

澳大利亞地形圖

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可以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不同的地形分布區,澳大利亞大陸地處印度洋板塊內部,因此很少有板塊運動而形成的高大地形,大陸內的山地高原形成的地質年代多十分久遠,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外力作用後,澳大利亞大陸地表相對起伏平原,整體海拔高度不大,平均海拔僅為350米左右。

大分水嶺

澳大利亞大陸東部的地形單元是大分水嶺,貫穿南北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總長度約為3000千米,寬度約為160至320千米左右,平均高度約為800至1000米,其中海拔2230米的科修斯科山是其最高山峰。大分水嶺是一列古老的山脈,在長期的外力風化侵蝕作用下,高度不斷下降,地表相對起伏較小。

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

由於大分水嶺的存在,使得山脈東側處在來自太平洋的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而山脈的西側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大分水嶺一方面的含義是地形上的分水嶺,形成東西兩側不同的水系;另一方面的含義是水汽的分水嶺,山脈東側降水豐富,而山脈西側降水稀少。

澳大利亞西部荒漠

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的地形單元是西部高原,是澳大利亞大陸上最古老的部分,目前的平均海拔僅為500米左右,屬於低高原,總面積約為500萬平方千米,超過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的一半以上。南回歸線穿過西部高原,副熱帶高氣壓帶對該地區影響巨大,地表沙漠廣布,該地區是澳大利亞人口分布最少的地區。

艾爾湖

澳大利亞大陸中部的地形單元是中部平原,是介於東部大分水嶺和西部高原之間的平原,面積約為150萬平方千米,地勢十分低平,其中艾爾湖是地勢最低點,海拔低于海平面16米。該地區由於位於大分水嶺的西側,所以氣候也十分乾旱,降水稀少,主要的水源來源包括發源於大分水嶺的墨累河和達令河,此外中部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這些地下水多是承壓水,水源地在大分水嶺,所以在平原地區打井後,通常會形成自流井,所以中部平原又被稱為「大自流盆地」,這裡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小麥牧羊帶。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gxEX2wBUcHTFCnf1o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