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寧夏西北部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起麻黃溝,南至三關口,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環境優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眾多珍貴稀有動植物的重要生存之地。
由於賀蘭山地處寧夏西北部,屬於中溫帶乾旱氣候區,所以這裡的生態類型,也具有西北特色。加上賀蘭山地形複雜、山勢陡峭,山地氣候特點明顯,自然就孕育了許多珍稀的野生動物。
保護區內已探明的脊椎動物共有218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就有40種,代表性物種為黑鸛、馬鹿、馬麝、岩羊等。
架設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賀蘭口溝的紅外相機,近期傳回了一些野生動物的相關畫面,人們驚喜地發現了疑似豹貓的身影,後來經過多名專家的反覆辨認,確認了該動物就是豹貓。
豹貓在我國民間也叫「石虎」,是一種長得像貓,但又具備了豹子一些特徵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不過也有一些地區的人們稱它為「麻狸」、「銅錢貓」等。
畫面中一隻石虎赫然站在鏡頭前,在夜色下它兩眼放金光,增加了一絲神秘色彩。或許是對相機感到好奇,它從開始的注視,逐漸靠近了許多,開始打探了起來。
石虎屬於貓亞科豹貓屬物種,體型大小跟家貓相仿,不過與家貓相比,它的身材更加纖細一些,四肢比例也更修長。成年之後體重為1.5-5千克,頭體長36-66厘米。
這樣的身體結構,表明了石虎的運動能力和靈活程度,是遠在家貓之上的。不難理解,作為一種野生的食肉動物,它日常需要靠捕獵來填飽肚子。
石虎在我國的分布比較廣泛,從海南到黑龍江都有。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的個體,在毛色等方面自然會存在一些差異,總的來說南方種毛髮的基色主要為淺黃色或者淡褐色,而北方種則更灰一點。
無論是南方種還是北方種,身上都長有斑點,因這些斑點形似古代銅錢,因此石虎在中國也被稱為「錢貓」。
不知道大家仔細觀察過虎貓等一些中小型的貓科動物沒有,是不是發現它們跟石虎長得都非常相似?
那麼如何對它們進行一個區分呢?其實儘管在外觀上它們相似,但一些細節方面,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石虎顯眼的標誌是內眼角到鼻部有兩道白色條紋,鼻吻部呈白色,且有兩道黑色的條紋從眼角內側一直延伸至耳基部。憑藉這些特徵,就能夠將石虎與其他中小型貓科動物區分開來。
貓科動物是當今食肉界裡的主流,14屬39種裡面全是吃肉的,不過與一些腐肉占比高的食肉動物不同,儘管貓科動物也食腐,但食腐在它們的飲食結構裡面占比並不高,它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還是狩獵。
所以不管是獅虎豹這些大貓,還是猞猁、兔猻、石虎這類中小型貓科動物,都具有極強的狩獵本領。
石虎的技能面還是挺廣的,它既擅長游泳,能下水捉魚,也擅長爬樹,能上樹捕食松鼠和小鳥,是典型的全能型捕食者。
除了獅子之外,其餘的貓科動物都是營獨居生活的,石虎是夜行性動物,在晨昏時活動最為頻繁。
這主要是它們的獵物決定的,石虎的主要獵物是各種鼠類,占據了它們飲食構成的絕大部分,同時也捕食一些蛇類、鳥類、蜥蜴和昆蟲。這些獵物,基本上都是在夜間活動居多。
石虎具有很強的行動能力,平時一般單獨行動,發情期的時候可能成對出沒,它們喜歡在水塘邊、溪溝邊、稻田邊等近水之處活動和覓食,因為在這些地方,往往有較大的機會能夠發現老鼠等獵物。
石虎喜歡在山地林區、郊野灌叢或者林緣村寨附近出沒,是典型的林棲型物種,它們的分布高度上限是海拔3000米左右,在一些半開闊的稀樹灌叢環境下,數量較多。相對而言,一些人工林或者非常濃密的原始森林裡面,種群數量則比較少。
在我國民間,石虎有一個諢名,叫「抓雞虎」,從名字上大家都能夠猜到,這是一種會盜食家禽的動物。
說到偷雞吃,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黃鼠狼,實際上一些生活在林緣村寨附近的石虎,也會趁著夜色偷偷潛入村莊盜食雞鴨等家禽,本領不在黃鼠狼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石虎曾經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但是自2021年2月農業農村部公布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之後,石虎就已經「升級」了,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保護力度加大,同時對私自捕殺、盜獵的懲罰力度也加大。
所以假如發現了它正在捕食家禽,也不可以對其進行傷害,我們可以採用製造聲響的方式,將其趕走。而農民遭受的損失,則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因為野生動物的所有者是國家,造成農民損失,自然由國家進行補償。
對於大多數野生動物來說,人類的城市就像是一個個「禁區」一樣,是禁止涉足的。自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城市化進程加快,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迅速減少,總體上呈現出「人進獸退」的趨勢。
但也有一些野生動物,在漫長的與人類相處過程中,逐漸適應了城市的生活,而城市裡面的公園、濕地,就成了它們新的家園。石虎就是這樣一種野生動物,它們在全國許多城市裡面都能看見,即便是深圳這樣的國內一線城市,也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比如在華僑城濕地公園、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梧桐山、塘朗山等多個地方,都有發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