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前線指揮官:計劃先吃掉印度一個旅

2023-06-04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前線指揮官:計劃先吃掉印度一個旅

1959年11月,我國黨政軍最高決策領導幹部,在杭州會議上就中印邊境問題做出討論。會議上毛主席聽著雷英夫報告,臉色非常難看。

此前印度不斷挑釁我軍,試圖跨過中印邊境原定界線,向前推進,侵略我國領土。他們的做法,讓我國頗為擔憂。

長期以來我國對於中印邊境問題,一直抱著友好互助的態度同印方進行交涉。而印度方面卻對此置之不理,不斷派遣軍隊前往中印邊境前線。

截止到1959年,印軍已經越過原定邊境線修築43個據點。

毛主席聽聞前線情況之後,提出:

實行隔離政策,我軍向後撤20公里,避免不必要損失!

1960年我軍再次下達非常措施,

在實際控制線20公里範圍內做到不開槍、不演習、不打靶等要求。

國際社會上普遍表示,中方在中印問題上保持的理性、克制確實非常讓人驚嘆。

我國一邊在前線上保持克制,一邊派周總理前往新德里,就邊境問題達成合理談判。

1960年4月總理向尼赫魯提出,要求雙方重回談判桌上進行友好協商。對此尼赫魯表示不聞不問,拒絕中方政府的請求,向我國提出大面積領土索取要求。

1962年6月,印度加快派往前線部隊的速度。截止到8月印軍在我國境內部署有100多個據點,以臉對臉、面對面的方式同我軍對峙。我軍忍無可忍,張國華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向北京提出要求:

「我部計劃先吃掉印軍一個旅!」

「亮劍」計劃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一直同印度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雙方同為亞洲大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大,在外交政策的大體方針上也聊得來。

原本以為印度將會是中國在亞洲的朋友,不料印度趁我國忙碌於韓戰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時候,向中方提出無理要求。尼赫魯向周總理寫信索要同印度接壤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

尼赫魯之所以如此強硬,源自於自己的原宗主國英國賦予的「法理主權」。

1914年英屬印度外長麥克馬洪單方面宣布同中方劃分邊界線,對中印長達3500公里的邊界作出劃分(設「麥克馬洪線」)。對此我國中央政府和藏區地方政府表示,無論如何也不能夠被接受。

英國不再具備印度的統治權,印度接過英國的衣缽,繼續叫囂「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印度的要求,無論如何也無法被我國政府接受。印度趁我國忙於國內政務、朝鮮戰事,不斷派遣軍隊前往中國領土,設立哨站、據點表示「主權」。

中印邊境——麥克馬洪線

我國多次表示,

希望印度放棄無理取鬧的行為,回到談判桌上和平、合理地商討邊界問題。

印度斷然拒絕之後,我國在1962年10月18日召開會議,討論中印邊界問題如何處理的問題。

會議上,外交部派出章漢夫、喬冠華兩人就邊境問題做出分析報告。周總理在報告過後,向黨政軍各界領導人做出分析報告,認為此時將不得不做出自衛反擊。

主席最後拍板決定:

「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我們做出反應,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才有希望。」

至此我國最終決定,在保持友善談判的外交態度外,在前線要展開自衛反擊作戰,給予印軍回擊。

臨危受命

毛主席確定大體方針之後,開始不斷傳喚張國華進行討論。張國華是藏區軍區總司令員,也是藏區大小事務的直接管理者。毛主席問他:

「聽聞印軍有些戰鬥力,我們打不得贏?」

張國華拍胸脯向主席說道:

「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毛主席聽到這裡,才徹底對中印邊境問題放下心來。他囑咐張國華,同總參共同擬製作戰計劃,一定要精心布置。

得知張國華即將回到邊防備戰,賀老總和陳老總找到張國華,給這位曾經的老部下一些自己戰場的建議。

陳老總表示:

「要挑兵選將,幹部要保障有不錯的軍事能力,還要有政治頭腦。」

賀老總補充道:

「碰上臨陣脫逃的,要抓回來,嚴格執行戰場紀律!」

除去兩位老將之外,中共常委對張國華也是非常關心。決定在中南海召開會議,詢問張國華戰場籌備情況。

中共常委會議上,毛主席先是同張國華交換意見表示:

「作戰速度一定要快,避免無意義的消耗戰。戰役打響,便直插對方指揮所而去!」

鄧小平同志也多次詢問張國華,

糧食是否充足?把握是否夠大?地形地勢是否足夠了解?

在張國華給出滿意答覆之後,各位領導才放下心來,決定放手讓張國華回前線備戰。

深夜,張國華登上了飛機前往拉薩。此時他的頭疼得厲害,身體情況非常不樂觀。張國華身體大不如前,長期深居內地養病。若非是印度動作頻頻,嚴重影響我國的領土安全,黨和軍隊是不忍心讓張國華帶兵指揮。但是只有張國華了解藏區情況,熟悉如何在高原上制敵,只得讓他帶兵挂帥為國再征戰。

毛主席的支持

為求面對戰場情況,我軍決定組建藏字419部隊。

藏字419部隊,一開始只是西藏前進指揮部的代稱。但是隨著局勢的改變,藏字419部隊成為實際作戰部隊。藏字419部隊下屬三個步兵團,系我軍在藏區作戰實力最為強勁的生力軍部隊。

藏字419部隊

藏字419部隊成立後,前線各級指揮官前往拉薩進行討論。

如何向印軍進行作戰,軍隊內部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聲音。

一些將領認為,我國缺乏對印軍的了解,應當等待所有部隊準備好再做打算。

並且提出,

我軍作戰應當加以控制,不適合展開全面作戰。先降低標準,打掉對方的一個營便撤軍。

這種觀點,遭到陰法唐、張國華等人的質疑。陰法唐政委表示,戰役發起的時間並不適合延遲。

陰法唐在會上做出分析,419部隊將會以隱蔽的形式埋伏在山林之中,尋求一招制敵的機會。整個作戰部署,時機把控非常重要。若推遲兩天再戰,我軍就無法保障突然性,並且伏兵也將會出現疲勞的情況。

兩種觀點僵持不下,決定將其編為報告交由北京定奪。

北京方面在了解到情況之後,也有不少人提出張國華太過冒險,應當保守作戰。毛主席仔細分析局勢,在會議上嚴肅地說道:

「張國華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張國華將軍

這句話讓張國華非常激動,這表示主席對他充滿信心,毫無半點擔憂之情。在前線作戰幹部會上,張國華嚴肅地對將領們說道:

「我們不要害怕傷亡,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戰速決。務必全殲!哪個搞不好,要追究哪個人的責任!」

王牌部隊潰敗

做好準備的張國華,指揮藏字419部隊向克節朗地區推進。克節朗地區駐紮的印軍部隊,系印軍手上的精銳部隊——第7旅。

這支部隊被尼赫魯視為自己的王牌,曾經在二戰期間隨蒙哥馬利征戰歐洲戰場、北非戰場、東南亞戰場,有十分充足的作戰經驗。

張國華意識到,若要實現黨和國家交付的任務,擊潰第7旅有著舉重若輕的意義。但要想一舉擊潰第7旅,實際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克節朗地區屬於山地高原地形,樹木繁茂、地勢陡峭,對於進攻方而言非常不友好。了解到張國華可能將會面對多重困難,劉伯承致電老部下張國華,詢問對於攻占克節朗地區的具體規劃。

印度王牌軍隊——第七旅

張國華簡單交代情況之後,劉老總將第7旅的陣地比喻為「銅蛇」,向張國華交代印軍陣地的特點。

在劉老總看來,印軍的陣地有「銅頭、錫尾、背緊、腹松」四個特點。認為張國華指揮作戰,要使用正面作戰、翼側迂迴兩項戰術,積極拿出協同戰術制敵。

張國華將劉老總的建議編為具體作戰方案,開始對印軍展開作戰。我軍將章多敵軍團團圍住,由157團1營完成包圍圈封鎖,將印度第7旅困在克節朗山地上。此時印度第7旅進無力突破,退無路可走,陷入非常尷尬的局面。

張國華迅速要求1營從懸崖峭壁深入敵後,繞路包抄前往章多城下。眼見我軍突然出現在章多城下,印度第7旅軍心大亂,紛紛放下武器向我軍投降。

第一次戰役當中,我軍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實現殲滅三個旅的戰績,生擒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辛格。

再戰印度

第一次戰役順利結束後,419部隊按照黨和軍隊高層的指示,暫時停留在前線防備。

我國再次發出國際聲明,邀請印度政府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

印度方面拒絕我國的友善提議,要求繼續開戰。尼赫魯之所以如此硬氣,是因為甘迺迪已經承諾將給予他10億美元的援助。

11月3日,美軍向印度提供的武器彈藥、通訊裝備到位。印度認為自己實力大漲,宣布進行全國總動員,要求印軍主力開拔瓦弄。

我軍雖然暫未發起大型進攻,但是張國華在了解到印度動作頻頻之後,要求工兵部隊加班加點趕製從錯那至達旺一線的戰備公路。

我軍在中印邊界作戰,實際上對於我國而言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國的軍備物資運輸依賴原始運輸手段,相較於印度汽車、飛機運輸的手段來說,我軍的後勤補給系統太過鬆散。此次臨時建造戰備公路,也是為求解決戰場運輸能力不足的情況。

我軍工兵耗費22天,在青藏高原之上奇蹟般建立好戰備公路。時至今日,這條公路依舊在青藏高原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11月14日,恰逢尼赫魯生日,印軍決定在瓦弄地區發起進攻「獻禮」尼赫魯。面對印軍進攻,我軍並未急於應戰,而是先行對印軍作戰方式進行分析。

我軍看到印軍作戰,常常出現前重後輕、側後兵力部署不足的問題。我軍決定派出兵分三路,將印軍陣地打散。

一部同印軍頭部主力作戰、二部在印軍左右兩側展開進攻、三部兵力繞後迂迴,斷掉印軍進攻退路。三步齊發,印軍陣地一觸即潰。

從11月18日清晨開始,西山口一線印軍開始向後撤退,妄圖同迂迴後方的第11師兩個團展開決鬥。

全線敗退

18日8時藏字419部隊出現在印軍右路,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印軍一個旅全線敗退。419部隊繼續深入,直插公路一線而去。

印軍駐紮在德讓宗一線的第65旅見事態不妙,撤出陣地向邦迪拉地區撤退。印軍節節敗退的消息傳回新德里,尼赫魯臉色鐵青,決定調出第20槍騎兵聯隊坦克連空降丁如澤機場,向莫爾多一線設立防區。

得知印軍調遣主力部隊進入邊境戰場,我軍迅速向前突擊劍指丁如澤機場。

中印戰爭,我軍炮兵陣地

18日下午,我軍炮兵部隊依次對丁如澤機場、莫爾多展開炮火進攻。印軍大量軍資裝備受損,坦克連戰鬥實力大大下降。我軍繼續向前推進,逼迫坦克連從莫爾多通道撤退至楚舒勒村。

20日凌晨,我軍先後占領5號、6號、7號陣地,逼迫印軍後撤至河西南方印控區。

第二次戰役我軍用三天時間,全面擊潰斯潘古爾湖以西地區印軍據點,繳獲彈藥6萬餘發,重創印軍守備部隊。兩場戰役全線失敗,讓尼赫魯面對眾議員時好不難堪。我軍決定暫緩進攻,等待外交部交涉結果再做打算。

11月21日我國政府再次發出友好聲明,提出三項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建議。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主動放下兵戈呼籲印度回到談判桌上,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我國派出軍隊,最為主要的目的是守護中國領土,保證我國領土的完整性,而非美方揣測的侵略、挑起戰事。

戰後印度國防部作出報告,中印邊境戰爭當中印度共死亡1383人,失蹤1696人,被俘3968人。

隨著我國陸續撤出作戰區域,此前逃竄至密林區域的印軍紛紛走出。根據前線戰士回憶,至少有5000-7000名印軍士兵得以生還。他們在回到印度駐紮點後,紛紛向護士表示:

「請告訴我的家人和朋友,請不要再同中國打仗.....」

被我軍釋放的印軍俘虜

1963年2月張國華奉命奔赴北京進行工作彙報。在會上,張國華將情況盡數報告給毛主席。

毛主席高度肯定入藏作戰部隊的表現,也向張國華提出新的建設要求:

此次戰役當中面對印軍,我國作戰部隊依舊是按照老思路安排戰術,缺乏現代化作戰思維。

毛主席提出加快建設藏區,完善部隊運輸體系、健全軍種建設三大要求。

會後羅瑞卿將參戰部隊艱苦奮鬥的情況報告給毛主席,主席大喜過望說道:

「撼山易,撼解放軍更難!」

面對現代化的印軍,我軍再次拿出優秀的戰績向世人證明,作戰並非只靠精尖設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d4f4add09afb888323e7227a86d09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