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畫的浪漫邂逅,《詩畫中國》抒寫新時代中華文化華彩篇章

2022-10-10     深度文娛

原標題:詩與畫的浪漫邂逅,《詩畫中國》抒寫新時代中華文化華彩篇章

「畫卷視通萬里,詩歌思接千載」。詩與畫的審美情趣,自古以來尤為人所推崇。「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言的詩」,有些詩,如畫;有些畫,如詩。詩情畫意是中國古典美學追求的至高境界。

近期,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創作的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讓詩與畫在現代科技和多元藝術的「催化」下奇妙融合,以「詩畫合璧」的新穎視角,為觀眾呈現出一幅賞心悅目的中華文化壯美圖景。節目從近千個作品中篩選出50多首詩文和40餘幅畫作,講述詩畫背後的歷史故事、人文精神,描繪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時代長圖。節目播出後,迅即引發業界高度關注。截至目前,節目累計斬獲全網熱搜162個,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10億,全網視頻播放量累計超1.2億。有觀眾感嘆:「詩、畫、樂、舞的結合,把中國水墨畫解讀得更加靈動,形象深刻。」

詩畫合璧,升華「詩情畫意」新維度

《詩畫中國》總導演田梅,多年來致力於文化類節目的深耕。「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始終懷著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也在不斷從傳統經典中汲取養分和靈感。」《詩畫中國》在這樣的初心和探索下應運而生。

作為大型季播節目,《詩畫中國》每季11期、每期90分鐘,每期呈現4到5幅名畫,包含開卷、入卷、品卷、合卷四個環節。在每一場演繹中,「開卷」環節將觀眾帶入詩畫的歷史之中;「入卷」環節以賞心悅目的呈現對詩畫之美進行創新表達;「賞卷」環節在多維思考的碰撞中激活作品的時代價值;「合卷」環節則定格經典畫面,讓整場「丹青之旅」徐徐落幕。

策劃階段,導演組在專家們的協助下,認真梳理每一幅畫作的創作背景、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隨後圍繞每幅畫作設計具體的呈現形式。從音樂、舞蹈、戲劇等形式中提取靈感,希望找到最極致的表達方式,讓詩畫作品在螢屏上「活」起來。

「屏上一分鐘,屏下百人功」,《詩畫中國》經過不懈探索革新了文化類節目的表達方式,但創作中的每一步卻如履薄冰。不光前期的詩畫選擇是大工程,如何讓一山一石、一字一句賞心悅目地「躍然紙上」更是難點。如何在輸出科普性知識、深挖作品的價值內涵和精神力量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亦是困擾節目組的難題。

相較詩歌,繪畫是具有更高門檻的藝術欣賞門類。「以詩入畫」正是節目組選擇的第一個突破口。在中國藝術的長河中,詩與畫是中國人精神風骨與審美旨趣的重要依託。節目通過「詩畫筆墨互為」的方式,體現出強烈的中國美學特徵和文化象徵,滿足了觀眾對中國式審美的期待。

「詩」與「畫」的結合,既要循古意,又要賦新意,節目中詩與畫的結合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種,作品本來就是詩畫結合之作,如鄭板橋的《竹石圖》、王冕的《墨梅圖》,具有天然的「詩畫合一」的特點;第二種,詩文和繪畫互為題材,如明代畫家仇英的作品《潯陽琵琶圖》,該畫取自詩人白居易《琵琶行》的詩意,節目呈現時融合詩意和畫意,疊加二者情感;第三種,畫作與詩歌並無關聯,而是通過對經典的文化解讀,從千年文脈中挖掘寫意精神,賦予畫作全新的詩意。例如,節目帶領觀眾從范寬筆下的《溪山行旅圖》,領略「山高水長,物象千萬」的曠達意境。《詩畫中國》的「詩」不僅僅是「詩歌」,更是詩意的文化象徵,也是對傳統經典詩畫的創造性融合。

在首期節目中,老戲骨李光復化身「山間行者」,踏入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沿著極具絹畫質感的山道攀援而上,欣賞大美風光。第二期節目中,許嵩、方文山聯手創作中國風歌曲《紙上雪》,描繪了《江干雪霽圖》中的山河雪景,詮釋出閒適淡泊的生活意趣,也道出了王維詩中「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的心懷。《紙上雪》的創作演繹,與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遙相呼應,有網友不禁感慨:「蘇軾曾嘆王維詩中有畫,吾今嘆許嵩曲中有畫。」

技術賦能,打造極致文藝盛宴

詩歌和繪畫都是二維的藝術形式,「只可靜觀而不能靈動」。《詩畫中國》以詩、畫、音、舞、曲等藝術形式為「紙」,以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為「墨」,以「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理念為「筆」,輔以電影級別的製作,為每幅經典畫作量身打造了可視、可聽、可感的「寫意空間」,精心描繪了一幅富含中華文化魅力的大型影視音「立體畫卷」。

「技術與藝術融合」是節目的第二個突破口。每幅畫作的創造性表達都致力於挖掘不同藝術載體的融匯,結合科技手段,滿足年輕觀眾追求新奇特的審美需求,創造出獨特的視覺「奇觀」。「置身千年前的中國山水畫是何體驗」等話題頻頻登陸熱搜榜,這足以看出《詩畫中國》正激起一波波不斷擴散的文化漣漪。

《詩畫中國》中的每一次視聽呈現,都是導演組邀請國內各藝術領域頂尖專家,耗費數月的精心策劃之作。例如節目組與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北京人藝的編導、沈培藝舞蹈團隊、崔曉東服裝團隊,對《溪山行旅圖》進行視覺化呈現,共同演繹一場千載難逢的「相遇」。為了能夠構建出范寬筆下的山水畫境,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將《溪山行旅圖》拆分為近100個元素,進行後期三維的特效製作,其中對樹木、山石、瀑布等所有的元素,都進行了場景還原,真正做到讓古畫「活」起來。

小演員韓昊霖戴上VR眼鏡,「穿越」到古畫《貨郎圖》中,在小泥人的帶領下細緻展示貨擔中的葫蘆、不倒翁等貨物,引領觀眾開啟一場「民俗博物館」觀賞旅程。青年舞蹈家郝若琦化身《公孫大娘舞劍圖》的主角,在舞台上演繹畫中人的劍法,藉由特效呈現出劍氣,讓觀眾更加直觀地領會畫家筆下飄逸瀟洒的舞動軌跡。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舞者化身《昭陵六駿圖》中的六匹戰馬,在鏗鏘戰鼓聲中威武奔騰,映照出雄壯的大唐氣象……

《詩畫中國》藉助技術之魅,讓古老的詩畫經典以全新的活力綻放在觀眾面前,以傳統文化的當代化表達,為觀眾呈現出一個氣韻生動、氣象萬千的詩畫中國,展現出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創新表達,年輕視角擁抱傳統文化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正展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姿態。總導演田梅說:「我們堅守在這片優秀傳統文化的厚土之上,很欣慰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充滿活力的姿態,俘獲了廣大觀眾甚至是年輕觀眾的心。」《詩畫中國》用新穎前沿的表現手法、新時代的美學語彙,重塑、再現詩情畫意的中國,為中華文明的當代表達添上了別有風致的一筆。

「與時代同步伐」是《詩畫中國》的第三個突破口。無論在表演者的選擇上,還是在藝術、技術形式的實踐上,《詩畫中國》以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呈現形式,創造符合時代的當代性表達,以可感、可觀、可愛的視角擁抱傳統文化,重新喚醒那些沉澱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激發出深藏在時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核。

第四期節目中,王珮瑜與兒童京劇演員們,通過情景舞台劇和京劇結合的方式,串聯演繹了三國戲經典唱段《空城計》《定軍山》《群英會·草船借箭》與《長坂坡》,為觀眾帶來舞台版的「清宮戲畫」。「清宮戲畫」可謂是中國戲曲人物和演出場面的「寫真集」,是珍貴的文物,更是現代京劇的參照。王珮瑜和兒童京劇演員們對京劇的創新呈現,把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脈,濃縮在一方舞台之上,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激發出傳統藝術嶄新的生命力。

中華文明如同萬古江河,奔流不息,詩筆與畫筆共同記錄著歷史歷程,傳承著精神血脈。中華文明悠久而璀璨的歷史與文化是文化類節目最寶貴的生命力,將帶給創作者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詩畫中國》把「賞畫」變成一種視聽享受,通過虛與實、古與今的融會貫通,將詩畫本身的美學發揮到了極致,也讓更多年輕的受眾從古代詩畫中獲得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學感受。

《詩畫中國》不僅僅是一個「視覺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一系列創新融合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喚起廣大觀眾文化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的同時,也將激發年輕一代的觀眾成為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與創新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de79fb304a8ab5acfbd6c1fca71c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