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泗縣虹城街道是最近新設立的街道,大概有很多人甚至一些當地人也可能不知道這個「虹」字是來源於哪裡?其實這是個消失了已有240多年的名字,使用這個名字的正是今天泗縣縣城所在地及周邊區域,這個名字是「虹縣」。那麼從虹縣到泗縣是如何轉變的呢。
剛剛掛牌的虹城街道
虹縣本西漢紅侯國,國除後在東漢改名虹縣,後於東晉、北魏、北齊經曆數次廢、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夏丘縣置虹縣,治所屢遷不定,唐貞觀八年(634年)遷到今天泗縣縣城這個位置,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虹縣省入泗州。
清朝康熙年間的鳳陽府虹縣圖
為何要把有著如此久遠歷史的「虹縣」省入泗州呢?泗州自己難道沒有治所嗎?
「泗」是一條河流的名字,是歷史上江、河、淮、濟「四瀆」中淮河的支流,和其他幾瀆擁有的7條支流並稱為「八流」。這四瀆、八流在當時的人們認知里,都是有著足夠影響力、寬廣的大河。
也正是因為如此,以這些河流而命名的地名也是數不勝數的。而以「泗」為名的,在今天仍有泗縣、泗洪、泗陽、泗水。其中泗縣就是在民國初期「撤府州存縣」運動中,由「泗州直隸州」改來的。
清光緒年間的泗州域圖
泗州在秦朝時為泗水郡,郡以泗水為名。後又在不同的朝代改為沛郡、臨淮郡、下邳郡等郡名。北周改安州置泗州,隋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清朝雍正二年泗州成為相當於府級的泗州直隸州,轄五河、盱眙、天長三縣。
雖然泗州歷史悠久,但它的治所卻是多變的,最初在宿預縣(今江蘇泗陽縣西北鄭樓鄉古城),後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徙治到臨淮縣(今江蘇盱眙縣西北),後來還曾經在盱眙縣境內「寄治」過近百年的時間,就是治所沒了,只能到盱眙縣「辦公」。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治所遷到了並不屬於它管轄之下的虹縣,還將虹縣省併入了泗州。
清康熙年間的泗州,州城還未被淹沒
自從唐開元年間將泗州治所遷到了臨淮之後,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這裡作為治所的時間長達945年。但是康熙十九年淮河決堤,「將州城及文武衙門、倉庫沉沒水中。居民播遷,州牧或借民房、或駐試院。」
清康熙年間的鳳陽府圖,紅圈中為泗州和盱眙縣
其「居民播遷、州牧或借民房、或駐試院」的地點,則是在盱眙縣治。因為泗州的州城和盱眙縣城僅隔一條兩里寬的淮河,並且盱眙縣治建於山丘之上:「盱城在縣境極北盱山之麓,淮水之濱,半枕山上,半臨水濱,據山川之險,與州城相對。」是理想的臨時遷移之所。
但臨時「寄治」終非是長久之計,特別是當時盱眙地處泗州直隸州管轄範圍最南端,雖然在此之前泗州舊城與盱眙之間以船渡河較為方便,但是州城被水淹沒之後,河面變寬,再以船渡過淮河來往於南北,時間就顯得漫長了。當時有向朝廷申請泗州直隸州治徙浥的奏摺中提到:
向來泗州舊城與盱眙止隔河面二里,是以舟楫往來甚便,今則州城盡於水,所有濟流之頭鋪,河與洪澤湖相通,水面寬闊,風浪甚險,非得順風不渡,今昔情形迥不相同:凡官吏之稽查、緝捕、勘驗、催征,及小民之訴狀、納糧,守風待流,往往守候需時,或有遠從定遠、鳳陽、五河繞道五六百里始得達者。文武各官隔數十里之河面遙為治理,均多不便。
不但民間往來困難,辦理公事也極其困難,如果從陸路繞道有5、6百里之遙,因此泗州直隸州遷治呼聲高漲。
那麼往哪遷呢?
最早選定的地點是位於泗州州境中部的雙溝鎮,「淮河在其東南,地勢廣阜,自舊城沉沒之後,河面既闊、支港暢遊,亦無雍塞衝突之患,於此建城,雖可居中控馭」雙溝地處中部,地勢寬廣,還有河流經過,利於交通,是極佳的建立州城治所之的,但就是:「惟該處居民不及萬戶,似尚未足以成方州重鎮,是以從前憚遷徙,旋議旋止。」居民人太少了,不具備當作治所的群眾基礎。因此雖然有人提議,但很快就沒有人再提了。
乾隆年間泗州州域圖,紅圈處為雙溝鎮
治所最終定於了虹縣
在當時呈給朝廷的奏摺上寫道:
鳳陽府屬之虹縣,本系邑小事簡,與泗州壤地毗連,將虹縣一缺裁去,一切版圖民賦均歸併泗州管理,即將虹縣之城改為泗州直隸州之城,則衙署倉庫壇廟一切可以不移,而且通計兩州縣合併為一,其地方之廣袤、田賦之多寡,較之安屬六安、鳳陽、合肥等各州縣亦屬相等,並無鞭長莫及之慮。如此一轉移間,則該州管轄地方並無河湖阻隔,一切公事均得氣脈相通,官民兩得其便。
乾隆年間《泗州直隸州志》中對於徙治一事中所呈聖旨
這段話有幾層意思,一是虹縣與泗州相比,面積小、人口少、事務少,又與泗州相接,如果把虹縣併入泗州,縣城可以直接作為州的治所,城裡面的衙門、倉庫、祭祀用的壇廟可以馬上就可以使用。二是哪怕是增加了虹縣的面積和人口,泗州也才各安徽省內的六安州、鳳陽縣、合肥縣相等。三是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泗州直隸州到所轄各州縣間就沒有河湖阻隔,變得極為順暢方便了。
泗州治所位置在明朝和清朝的對比圖
正是有了這樣的提議,朝廷認為是切實可行的,所以就把「寄治」於盱眙縣的泗州直隸州州城遷到了虹縣,由於明朝之後,州城不設附郭縣,虹縣就併入到了泗州之內,實現了到泗州、泗縣的轉變。而泗州,則在設州之後至今的1400多年間,經歷了在宿預、臨淮、盱眙「辦公」之後的第4次遷移治所,並且這個距離並不算近,從州的最南端,遷到了州最北端還向北的位置,直到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外,直線距離則足有100公里之遙。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