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有一天你垂垂老矣,老伴兒也早已離開人世,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是孤獨寂寞、絕望至極,還是形單影隻、備受排擠呢?
我想,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但還有另一種生活值得期待,那就是:過好自己,自由自在。
因為生命本來就是一場孤獨之旅,他人都不過是過客,人生不只在年輕時恣意盎然,在晚年時也自有精彩之處。
如果你的心境無比開闊,眼光放得長遠,日子也會漸漸明朗起來。
正如在余華的代表作《活著》之中,男主角福貴就在故事最後失去了老伴兒、孩子、父母,一個人走完了下半生。
不同的是,現實中很多人都以痛苦為伴,而福貴卻無比堅定坦然,因為他早就意識到生老病死乃是人間常態,人這輩子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是在教材里第一次讀到《活著》的故事,裡面節選的是當時福貴已經孤身一人,與老牛為伴的片段。
配合著教材里特有的插圖,品味著其中憂鬱孤獨的氛圍,總覺得福貴的人生是那麼艱難,晚年的時光又那麼落寞。
但如果你真的讀過這本《活著》就會發現,艱難是註定的,而落寞只是我們的自以為是。
在這本書里,余華刻畫了普通人必須要走過的一生,從年少輕狂到逐漸成熟,從呼朋引伴到孤身一人,從恣意昂揚到老之將至。
跟隨福貴的一生,就仿佛回顧了自己的前半生,又預演了自己的後半輩子。
這本書並不像其它書那樣謳歌英雄的光環,但同樣給人無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普通且渺小,終其一生都像福貴一樣,一邊受苦一邊在苦中挖掘出一絲甜。
其中最難以接受的,大概就是生死離別,每每想到愛人可能會先一步離去,便更害怕以後的日子將徹底墜入孤獨之中。
可《活著》會告訴你們,這本來就是生命的常態,你我很難躲得過去。與其站在原地痛哭流涕,倒不如選擇接受。
同時也讓我們明白,沒有人能陪伴你一輩子,父母會離去,愛人也可能與你分道揚鑣,孩子們早已有了自身的軌跡,不可能時時陪伴你。
我們這一生,孤獨地前來又孤獨地離去。孤獨就像是你嘴角的痣,從未離開,只是從前的你並未意識到而已。
人老了,老伴兒先走了,能依靠的其實只剩一個人:自己。
如果說,年輕時的福貴還能夠和妻子相愛、和孩子相處、和朋友相交,來打消一部分孤獨的話,那麼晚年時的他就徹底站在了孤獨面前,無處可躲。
相信你也是如此,越是臨近衰老的年紀,越意識到孤獨是那麼無可逃避,仿佛全世界只有自己。
但那又如何呢?人這輩子怎樣都能過,和一群人攜手向前很快樂,獨自一個人走完後半場,也未必不會幸福。
就像《活著》中的福貴,最後只有一頭老牛和他作伴,但福貴並失望。
他早就做好了準備,開始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他看起來那麼孤獨,實則心裡裝滿了愛和回憶。
獨自前行的生活,並沒有那麼讓人無奈,它給了你沒有邊際的自由,而你前半程的經營,也在內心不斷閃動著。
愛不會隨著時間而退卻,它永遠治癒人心,熱愛生活的人從來不會被分分合合所打敗,他們永遠有從頭再來的能力。
孤獨不可消彌,卻能在孤獨里找到自己,這或許就是《活著》里最深刻的主題。
活著本身就充滿著無限可能性,你若是想要精彩幸福,它就不會讓你失望。
可見《活著》這本書的深刻性,它從福貴一路走來的經歷中,把人生的意義、孤獨的本質,一點點植入人心,等你讀懂了,自然就明白到底該如何選擇。
在晚年之路上,許多事都可以節省,唯獨讀書不能省。
因為越是到這個時候,人的思緒越是複雜,越試圖找到出路,而讀書就是讓你開闊眼界,尋找答案的最好方式。
尤其是讀《活著》這樣的經典好書,它把一切娓娓道來,讓你豁然開朗。它用自身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裝點你的人生,為你驅趕晚年時的萬般無聊,同時豐富你的思維,由內而外地提升自己。
你還可以把這本豆瓣9.6分,被教育部力薦的神作推薦給孩子,用金錢傳家不如以耕讀傳之,留給孩子的智慧和書香氣味永遠比金錢更具影響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