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當家」發債62億借新還舊,何享健「地產版圖」縮水近兩千萬平方

2023-11-23     野馬財經

原標題:兒媳「當家」發債62億借新還舊,何享健「地產版圖」縮水近兩千萬平方

房企「示範生」借新還舊,償債資金從哪來?

作者 | 蒲肅

來源 | 債市觀察

現在能發債、敢發債的民營房企真不多,「國內第七富豪」何享健家族旗下的美的置業(3990.HK)算一個。

11月20日,美的置業旗下公司提交註冊61.9億元小公募公司債,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償還公司債本金。

同一天,美的置業集團還官宣將發行2023年度第五期中期票據,目前已經發行成功,規模10億元。這兩筆計劃發行的新債合計超70億元。

上述債券發行主體公司為美的置業旗下美的置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美的置業集團「),雖然這次發債仍是「借新還舊」,但計劃償還的10隻債券,幾乎是美的置業集團現存的所有公司債(不包括中票),相當於把舊債「一把清」,其中原因值得關注。

來源:上交所公告

公開數據顯示,美的置業集團及其合併範圍內子公司已發行尚未兌付的存續債券22隻,包括公司債、中期票據和其他債券,合計餘額規模約143.12億元。

目前,何享健家族正在推動旗下A股上市公司美的集團(000333.SZ)赴港上市,作為兄弟公司,美的置業的風險也應維持在可控範圍內,才能不影響何享健家族的資本全局。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置業集團上述61.9億元公司債的最長期限不超過5年,這個期限就很有講究。

首先,美的置業集團計劃償還的10隻「舊債」到期時間,分別在2024年~2026不等,發行這筆61.9億元的新債後,相當於把10隻「舊債」的本金到期時間延長了2年到4年不等。

來源:企業公告

其次,截至2023年6月30日,美的置業集團有息債務餘額約357.71億元,未來5年內,美的置業集團需償還的債務約為342.13億元,是上述有息債務總額的95.64%,這對美的置業集團對市場的抗風險能力要求很高。

此外,美的置業集團還有對外擔保88.92億元,代償風險也值得關注。

現在「舊債換新債」,相當於把債務兌付壓力延長到五年後,主動防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樓市前景怎麼樣,看看房企對債務的安排周期,也是個不錯的參考值。

此外,美的置業集團調整上述債券的背景中,還有一個更大更實際的問題,那就是土儲連續下降。

現在美的置業(上市公司)處於營收上漲和土儲大降的「反差」階段,前者是得益於前幾年的項目進入交付期,營收得以確認;但最大問題是,近年來美的置業新增土儲並不多,導致「老本」越來越少,恐怕要影響未來幾年的營收。

「債市觀察」梳理美的置業財報發現,截至2023年上半年,美的置業營收363.35億元,同比上漲14.8%;但土儲面積相比2020年已經縮減近2000萬平米,縮水比例約36.5%,都超出三分之一了。同時,美的置業項目數量卻比2020年多出10個,說明美的置業項目單體規模變小,「小盤快跑」更符合當下市場行情。

來源:企業公告

其中,2020年美的置業土儲5398萬平米、包含321個項目;2021年,美的置業土儲面積4952萬平米、354個項目;2022年下降為3874萬平米、332個項目,全年在土拍市場上僅拿了上海浦東一塊地;2023年上半年,美的置業重啟拿地,新增土儲約47萬平米,主要分布在佛山、長沙和邯鄲,總計土儲約3426萬平米,包含331個物業開發項目。

土儲規模的下降,和美的置業退出弱三線城市、收編強二線城市項目的「換倉」動作有一定關係,但總體仍是下降。調整後,美的置業一二線城市土儲面積占比66%,但銷售仍然乏力。

11月1日,美的置業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31日止10個月,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集團)連同其合聯營公司的合同銷售額合計約577.7億元,同比減少14.72%,同比下滑趨勢有所相比前三季度有所擴大(前三季度,美的置業合計銷售額約532.5億元,同比減少10.5%)。

花旗銀行報告內容稱,美的置業2023年全年700億元的合約銷售目標存在部分壓力,原因是可售資源較預期減少,以及參觀轉化銷售比率不足一成。

在土儲和銷售雙降的現實前面,美的置業集團要靠「經營活動產生的收益和現金流」作為償債資金,壓力不小。

資料顯示,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美的置業集團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分別為17.20 億元、95.70 億元、58.65 億元和30.20 億元,波動性比較大。

這還是美的置業集團土儲比較充足的前幾年,未來5年如果土儲體量不變甚至更少,這種波動會不會直接變為斷流,誰也不好說。

此外,上市公司美的置業的現金流也不容樂觀,自2022年6月30日以來,公司融資性現金流持續為負,借款小於還債支出,而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自2021年底持續減少,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餘額約184.4億元。

美的置業集團把五年內的公司債直接延長到五年後,這期間就可以專心調整現金流,拿不拿地、在哪裡拿地、拿多少地,自主空間都會更大。

更何況,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和證監會剛剛強調,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政策窗口期來了,就看你怎麼用。

美的置業和碧桂園一樣起家於佛山,2014年後藉助棚改東風,「學習」碧桂園通過廣泛布局三四五線城市,做大規模;2018年上市,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千億銷售」的既定計劃;2022年跌出「千億房企」陣營,歷史最高銷售額是2021年的1371億元。

美的置業在銷售規模上的下降,與實控人何享健家族財富下降的時間趨同。

同樣是在2021年,何享健家族憑藉377億美元的財富值,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7位。

那一年,張一鳴、李嘉誠、丁磊、李兆基、楊惠妍家族都排在何享健家族後面。

何享健家族的資本版圖中有五大上市公司,包括美的集團、美的置業、合康新能(300048.SZ)、萬東醫療(600055.SH)和科陸電子(002121.SZ),產業涉及家電、地產、醫療、汽車和能源等多個領域。

但其中最賺錢的,還是美的集團,其次是美的置業,母公司都是美的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美的控股」),實控人為何享健及其兒媳盧德燕,二人分別持有美的控股94.55%和5.45%的股權。

2021年巔峰時期,美的集團總市值約7174億元,何享健家族財富主要來自於此。

但一年之後,何享健家族的財富值就縮水94億美元,按目前匯率計算約為人民幣671億元,排名也下滑至第49位。張一鳴則憑藉500億美元的財富值躍升至第25位。而在國內富豪榜上,何享健家族的排名位列國內第七,廣東第二,落後於老鄉馬化騰。

來源:福布斯榜單

截至2023年11月22日,美的集團股價報收52.15元/股,總市值3663億元,較2021年巔峰時期最高市值縮水約3511億元,受此影響,何享健家族的財富預計還要繼續縮水。

「最大的挑戰不是挺過困難時期,而是眼前的危險過去後為未來做好準備。」美的置業在2022年財務報告中曾引用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這句話。而眼下,何享健為未來做的準備是帶美的集團赴港上市,如能順利在港交所上市,這將成為美的置業後,何享健家族的第二家港股上市公司。

截至11月22日,美的置業報價為6.13港元/股,相比歷史最高值19.7港元下降約68.9%,總市值還不到88億港元。美的集團如能成功登陸港股,能否再現千億市值,值得期待。

一旦美的集團登陸港股,在何享健家族的資本版圖裡,美的置業還會有重要席位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a896819fdaf53a1af4f6c76576bb2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