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地方,偶爾會在偏僻的地方看見四川省涼山州德昌馬幫的身影。馬腳子吃苦耐勞,騾馬也任勞任怨,這個產業讓當地農民增收,為涼山脫貧助力。
視頻加載中...
1996年,二灘水電站輸變電工程架線到了德昌縣境內,巴洞鄉紅旗村的徐明宗包攬了些運送材料的活兒,從茨達鄉等地組織了幾匹騾子馱運,還請了一些當地農民背運。看到徐明宗把錢順順利利地揣進了腰包,許多當地人紛紛仿效,買騾子搞起了砂石、水泥、水、鐵件、鋼索等材料的運輸。
德昌馬幫雖名為馬幫,卻是清一色的騾子,原因是在山區馱重物,馬兒不能適應重體力活兒,而用騾子效率高成本低。「騾子力氣大,背上能馱150至200公斤的水泥。騾子比馬有耐力,適合走陡峭的山路,比馬吃的要少一些,飼養成本較低。」馬腳子胡本柱說。
起初,這些馬幫都在德昌縣境內馱運,後來漸漸走出涼山,出征貴州、甘肅,甚至廣東、廣西、福建、上海等省市。德昌馬幫大多在外包攬輸變電工程材料運送工程,凡是現代交通運輸工具難以到達的地方,傳統的馬幫運輸方式就派上了用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VK_b28BMH2_cNUgsL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