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娃坐地鐵,因沒座位媽媽給女兒當成「沙發」,看後瞬間淚目

2020-09-03     兒科醫生鮑秀蘭

原標題:媽媽帶娃坐地鐵,因沒座位媽媽給女兒當成「沙發」,看後瞬間淚目

每個父母都是一樣的,充滿著對孩子無私的關愛。自打孩子出生以後,每天都精心呵護,稍長大後,什麼事情也不讓孩子做,生怕孩子受半點委屈,更是倍加關愛。可此時,有沒有想過,你對孩子的愛可能影響到他的未來。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通往遊樂園的地鐵一號線這站的乘客分外的多,這時候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位媽媽帶著孩子進入地鐵,手裡拿著孩子的書包,地鐵上的人分外的多,可是並沒有人給這對母女讓座,媽媽帶著孩子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蹲了下來,就在地鐵剛開出去幾站的時候,孩子可能是玩累了,就有些睏了,這時候媽媽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輕輕地拍著,孩子進入了夢鄉。

車廂里真的是人多又擁擠,孩子的媽媽就長時間的保持著一個姿勢,她的腿肯定早就麻了,讓人心裡產生遐想,「這是誰的女兒?又是誰的妻子?」就在醫大二院那站媽媽看著懷裡正在熟睡的孩子,牙齒咬了下嘴唇,眼中緊盯著孩子,緩緩地站立起來,看錶情就只知道這位媽媽有多痛苦,可是面對被叫醒的孩子:「寶貝,我們馬上就到家了,我們該下車了。」這是母親對孩子最真摯的愛,而這些會表達愛的父母,是孩子拿到的第一手好牌。

為什麼有的父母在表達對孩子的愛時會那麼吝嗇?

他們對孩子取得的成績要麼冷漠以對,視而不見,要麼打壓,理由是「怕孩子驕傲」。而為什麼有的父母表達愛時又那麼讓人負擔?噓寒問暖、無微不至,讓人喘不過氣。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才會合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讚賞和喜愛?

一、父母怎樣表達愛,會給孩子壓力

為什麼明明是父母在給予,卻讓孩子如臨大敵?為什麼你不斷付出,孩子卻不懂得感激?為什麼孩子寧願你不要這麼愛他?因為你表達的愛,讓孩子倍感壓力。

1、刻意強調自己的付出,過度表達對孩子未來的期待

一些父母經常習慣性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全家在供你上學,這個家以後就靠你了。爸媽老了就指望你了,別讓我們失望啊。你一定要給爸媽長臉啊。

當孩子總是被迫沉浸在這種現實願望里,一方面會承受來自於父母的精神壓力,擔憂未來無法回報父母的恩惠。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會極端地認為父母的付出帶有功利性質,甚至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給父母養老而已。這種家庭模式出身的孩子成年以後,雖然他們會有較強的責任意識,但也很難和父母有真正的親切感。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家庭環境的朋友,畢業以後便刻意遠離家鄉,雖然會定期給家裡打錢,可是基本常年在外不願歸家,與父母也甚少交流。

2、永遠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有些父母仍然習慣以對待幼童的方式對待已經獨立的孩子,一味施加自己的庇佑和保護,介入孩子的生活,無形之中成為了孩子的負擔。如今大家經常反感的所謂的媽寶男,本質上也是親子之間缺乏必要的界限感的結果。當這樣的孩子進入一段情感關係,往往也容易因為父母的插手而衍生出複雜的家庭矛盾。

3、缺乏對孩子的真正了解

當我們工作以後,會更加的忙,面對父母的關心的時候,我們可能總是覺得又關心不到我們的心上。由於缺乏和孩子的共同話題,父母的關心只是停留在孩子吃飽穿暖這種生活層面的問題,孩子自然就覺得對這些顯得「多餘」的關心很不耐煩和焦躁。而有的父母則習慣以過來人的姿態對孩子指指點點,缺乏對孩子的體諒。當父母只顧表達自己的訴求和理念,並強制性要求孩子接受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感到抗拒和排斥,從而愈發不願接近父母。

二、表達愛,先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愛

為什麼父母的關心在孩子眼裡卻成為了負擔?也許我們首先要清楚,我們對於孩子的付出,究竟真的完全是出於愛,還是多少也有出於自己的控制欲和過於自我的期望。

1、到一定年紀時,相比孩子需要父母,其實是父母更需要孩子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則需要給予全方面的照顧和看護。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孩子則會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逐漸培養出獨屬於自己個性和思想,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父母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學會重新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尤其當孩子成年離家以後,一些父母可能會有空虛、惶恐等不適感。有的人已經習慣了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填充自己的生活,或者孩子的存在曾經無形之中滿足了他們的掌控欲。但是,孩子終究需要獨立面對外面的世界,而父母則需要懂得適時放手,而不是一味強加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一些父母也許會覺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但事實上我們要更加清楚,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也不僅僅是我們的養老保障。孩子的存在更多是豐富了父母的人生體驗,所以,不要以家長的高姿態自居,不要理所應當的對孩子過多苛求。

3、真正的愛是尊重和理解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此生都是第一次擔任父母的角色,而父母這個身份則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模板。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我們自己重新認知和改造的過程。事實上,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相比用語言告訴孩子怎樣去做,真正更加有效和有影響力的是你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如何為人處事,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生活里的各種境遇。

對此,孩子成長的過程是自我發掘和人格塑造的過程,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包容、接納和悉心陪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TzTWHQBLq-Ct6CZRh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