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裡養馬。每年都得準備兩套鞭子。平時用短的,送公糧時就得用長的。通常都是套三匹馬的大馬車。這樣,車老闆坐在高高的糧食袋子上,才很方便駕馭馬車。誰家的轅馬要是好,幹活出色,都會得到別的車老闆的誇讚!
馬車上都會用絲袋子帶著拌好的豆餅和穀草秸,這樣方便牲口在等車排隊的時候,可以不用餓著。往糧庫送糧也遭點好罪,十冬臘月的,大棉襖,二棉褲。不多穿,冷;穿多了,幹活又不靈活。條件好的,腳上穿一雙膠皮捂嘍;差一點的是一雙帶粘襪的兩用鞋;買不起的就只能是自己家做的棉布鞋了。
西北風,冒煙雪,啥天都能趕上。頭天把麻袋板板正正的碼在車上,第二天起早,趕緊套車往公社糧庫走。一去就是這一大天,下午四五點鐘能回來就算是早的了。
進屋脫鞋上炕,爐子就不用指望了(買不起煤,那點兒苞米瓤子還得留年跟前兒來戚燒燒),家裡女主婦就端上來一碗熱乎的撈飯米湯,雙手互相搓一會,再把手放到老爺們的耳朵上,那凍耳朵的滋味,跟貓咬的似的。暖和一會,再支上炕桌,端來剛剛燉好的白菜土豆粉條子,愛喝兩口兒的,再熱點散摟子。二兩酒下肚,這就算是緩過來勁兒了!晚上跟老婆孩子睡一宿熱炕頭,第二天凌晨,又如昨日。
地最多的自己獨立成車,地少的就三家兩家一起送。為區分開自己的麻袋,不跟別人家摻群,農民都會在自己個兒的麻袋上做上記號,有的是用墨汁畫個圓圈兒,有的是寫上自己的姓氏,還有的是在袋子口處。拴一塊特殊顏色的布條。送糧的時間大概持續二十幾天吧,把自己下面的牛具戶家的糧食都送完,扣除提留款,到算帳的時候,地多、糧食高產的能拿回來一部分,好好過個年,之後備春耕,準備來年的種子化肥。
地少,糧食又不飽打的,年底大隊的結算票子一回來,密密麻麻手寫的數字,誰有閒心看哪,仿佛看到紙上只寫著兩個大字:漲肚!
現在,日子好了,農業稅免了,不用在送糧的過程中受到欺負。收糧的個人糧點越來越多,公平交易,自由買賣。種地的卻越來越少了。我們屯子的土地,都在兩家種地大戶的手裡,人手2000餘畝。從秋整地,絞地用的大機器,到秋收用的收割機,中間幾次撣藥用的都是小型無人機,一色兒的機械化!真正的實現了早些年老百姓的預言:從種到收,不用人工,動動按鈕就行!
農民不用再天寒地凍趕好幾十里路送公糧,甚至國家還給農民發放糧食補貼。這樣的日子,想必是祖輩們想都不敢想的。國家政策好了,農民的腰包鼓了,家家的小日子也越過越好了。這要感謝於我們偉大的共產黨,感謝於我們強大的國家,感謝於我們優秀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