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的無奈與胸懷

2019-08-06     庫布小丑

晚清末年,一群自稱白蓮教的小部分人,蠱惑民眾。

黃飛鴻和革命義士陸皓東混進白蓮教,教眾信以為真,欲為兩人舉行入教儀式。

只是,儀式未能完成,教眾卻遭黃飛鴻痛打。

痛打之下,教眾執迷不悟喊著「神功護體」,欲讓教眾振作,只是肉體的疼痛卻無法用精神來欺騙。

這段故事的筆調,是諷刺的。

黃飛鴻上白蓮教踢館的場景里,有一尊教眾參拜的泥菩薩。

在泥菩薩面前,愚昧的教眾一擁而上,黃飛鴻打倒一批又來一批。

旁邊的陸皓東看不下去了,掏出槍指著教眾:

這個泥菩薩保佑不了你們啊!誰過來,我就開槍。

此時,教眾讓開一條道,一個被蠱惑的小女孩走出來,童音說道:

我有神功護體,不怕你的鬼槍。

陸皓東痛心疾首道:

你看這群人,為了個泥公仔,連命都不要了!

一個人的愚昧無知畢竟影響有限,讓人痛心的,是一群人的愚昧無知。

遇到這樣的人,打了卻還執迷不悟,實屬痛心也無奈。

事已至此,黃飛鴻靈機一動,假扮真武大帝上身,從而引出白蓮教的BOSS九宮真人。

一場打鬥之後,九宮真人戰死。

教眾看到:原來九宮真人所說的神功護體,就是衣服里藏著的兩塊破鐵板。

可教眾悟性太低,捶胸頓足:

沒有理由的,怎麼會這樣?神功護體,神功護體啊!

無論是故事中的黃飛鴻和陸皓東,還是看故事的觀眾,看到這一幕,無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故事的結尾,是黃飛鴻將一本名冊交給孫中山,然後看著孫所乘坐的船,緩緩駛向遠方。

那船的行進,就是時代的大勢,來了,即使道路並不平坦,但任誰也阻止不了這艘船行進。

這個故事,出自上世紀90年代,徐克搭檔李連杰拍的《黃飛鴻》系列第二集:《男兒當自強》。

中國的武俠電影,好看的不少。

但大多只有價值觀,有世界觀的武俠其實不多見。

徐克這套《黃飛鴻》系列(前三集),我覺得就是這種少見的精品。

它打破了以往關德興版黃飛鴻的臉譜化,而將整個時代格局放大。

而在這樣的時代格局中,黃飛鴻縱有一身武藝,卻也不再無所不能,他有他的無奈。

我也一直認為,這前三集,除了是一套商業武俠片外,還是一套悲劇。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90年代的徐克,在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拍出了一段內憂外患下的舊時代的前塵往事(電影英文名為《Once up a time in China》)。

也因此,徐克將他在這個時代的思考,注入到這個系列中。

其一,就是黃飛鴻的無奈。

在那個時代,黃飛鴻面對新事物,是充滿好奇的。

但因為局勢,他卻無法從容地吸收這些新的事物。

就如那洋人的相機,他雖然好奇,但做不到欣然接受。

這個黃師傅,不再是當年關德興版百戰百勝的大英雄。

儘管他是眾人眼中有著高超武藝和醫術的黃師傅,卻也是一個在尋找自己立身之地的小人物。

但黃飛鴻這個人物在徐克的塑造下,卻是極為立體。

這要歸功於徐克在上述矛盾性中,又為黃飛鴻加了一個人性維度:胸懷。

而在戲劇表現上,黃飛鴻的胸懷,又不斷與大是大非相衝突。

徐克的邏輯,表達得異常清晰:

有一場外國餐館中的打架戲,徐克先讓中國人自己惹出一場架。

雖然黃飛鴻在這個事件中處處占理,但官員卻要他為冒犯洋人承擔責任。

或許,那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黃飛鴻對自己人,他會這麼做。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說的卻是:

這些麵包是用我們的麵粉做的,如果我們還這樣互相猜疑,對洋人處處忍讓,遲早我們連做饅頭的麵粉都沒有了。

胸懷可以去包容其它,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不會喪失自己的原則。

還有這場戲,十三姨為黃飛鴻量西裝。

不適應的黃飛鴻,並沒有去抵制,而是問道:

外國真有這麼好嗎?有時間你一定要好好地跟我說說國外的境況。

只是,徐克又讓黃飛鴻這包容的胸懷碰上大是大非的時代立場。

所以,黃飛鴻後來也毅然說出:

等到所有中國人都能穿西裝的時候,我黃飛鴻再穿西裝吧。

大是大非面前,也沒有灰色地帶。

故事大家已經很熟了,不再多說。

最後聊聊本片經典的配樂:《男兒當自強》。

第一集《壯志凌雲》的開場是在福建拍的。

伴隨配樂呈現在螢幕上的,是一群人在海灘邊練武。

當時,為了配合沙灘的日出畫面,徐克帶著錄音機去等待日出。

結果,收音機傳來《將軍令》的配樂。

於是,徐克獲得靈感,找來黃霑填詞,並對旋律做出了一些改動。

沒想到,這神來之筆,卻也成為港片史上一首經典音樂。

有意思的是,第一集《黃飛鴻》的結尾,是這樣一個畫面:

黃飛鴻等人在寶芝林留下一張挺囧的黑白照片結束。

這張照片,恰好是新時代的相機所拍下的。

黃飛鴻已坦然接受了時代的改變。

此時畫面變黑,字幕出現,《男兒當自強》響起。

似乎,唱詞又在為黃飛鴻接受新時代的態度,做出一個補充腳註:

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膽似鐵打骨似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誓奮發自強,做好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QaAfm0BMH2_cNUgvq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