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作者:狂丸
來源:狂丸科學(ID:kuangwanplay)
長大了之後才發現,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迷思。
比如說,卡通世界裡有「重力只有在你往下看的時候才會起作用」之類的定律。
最近小編被一個新的卡通迷思困住了:為什麼動畫片里的卡通人物,大部分只有四根手指頭?
實不相瞞,小編被這個問題困擾已久,從最經典的迪士尼卡通人物米老鼠開始:
我發現四指現象可真不少。
貓和老鼠也是四根手指:
海綿寶寶也是同樣的情況:
到長大了點後看的《辛普森一家》,竟然也還是只有四根手指:
雖然並不是說全部卡通人物都只有四根手指,但四指現象真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且幾乎都來自歐美動畫片。難道真的那麼巧,動畫片製作人集體把第五根手指頭忘掉了?
仔細想想,這大概不會是動畫片製作人集體失憶,這背後的原因肯定不簡單。
而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也並不止小編一個,國外一個視頻博主ChannelFrederator就曾正兒八經地探討過這個問題,他把這背後的原因大致總結為三點。
第一個原因跟「恐怖谷理論」有關。「恐怖谷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人類情感上會親近比較像我們自身的事物,但當這個事物與人類的相似度超過了一定數值,但又不具備和我們同類的身份時,人類的情感就會開始排斥它了。
也就是說,動畫製作人可能考慮到五根手指的卡通人物過於接近我們的外貌,擔心卡通片一不小心變恐怖片……
但是,這並不是主要原因,而ChannelFrederator總結的第二個原因,才是經過迪士尼工作人員證實的:如果要畫五根相對圓潤的手指,那整隻手看著就很臃腫,有點像香蕉。
五根手指最後的成品效果看上去會很像六根,有點像多指怪:
而三指又有點過於隨意,看上去並不真實:
但四指就剛剛好,看上去非常和諧:
這是經過了許多動畫片製作人實踐的結果。
如果要追溯四根手指的歷史,那我們最早能回到20世紀20年代,那時候美國的一個著名卡通片工作室Bray Studios就已經做出了四根手指的卡通人物。
鑒於年代久遠,許多早期的動畫片已經被毀壞,沒有保存下來,但我們依然能從留存的動畫中看到四根手指的角色,算是最早的動畫片之一吧,從此開啟了後來流行的四指現象。
接著便是最著名的迪士尼角色米老鼠。1928年的黑白卡通片《汽船威利號》奠定了米老鼠的形象,身為主角的米老鼠從那時起手就是四指。雖然片子裡米老鼠經常把手握成一個球狀,但它張開手時我們還是能發現,它只有四根手指。迪士尼從此定下了四指傳統,之後的動畫人物也多是四指。
自從迪士尼的四指米老鼠問世之後,經典卡通人物「菲力貓」的出現,進一步鞏固了卡通人物四指的形象。
就這樣,之後的迪士尼動畫人物的手指數量基本就固定下來了,之後的動畫製作多少沿襲了這個傳統。當然也有五根手指的角色,比如科幻動畫《Rick and Morty》中的角色,但依然有大部分角色保留了四指形態。
除此之外,ChannelFrederator給出的第三個原因就相當實在了:省時省力更省錢。
製作一部動畫片是個相當耗費人力和時間的工作。回想早年間製作動畫,技術和工藝都不如現在先進,人們少畫一根手指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人力和物力。
最初製作動畫,每秒大概24幀,這意味著,如果要呈現10分鐘左右的動畫片,每個卡通人物需要被反覆繪製上千遍,這個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所以少畫一根手指就減輕了一些工作量。
同時也省了很多錢。
迪士尼曾經透露過,少一根手指為迪士尼節省了上百萬美金。
這也難怪那麼多卡通形象只有四根手指了。
但這一現象在日本卻並不相同,日本動漫人物基本都是五根手指。
這類例子很多,比如,在《哆啦A夢》里,除了機器貓本貓的小圓手,其他人都是五根手指:
甚至有些歐美動畫片在引進日本的時候,都會被要求做出更改,把動畫人物原本的四根手指改成五根。這又是怎麼回事?
博主ChannelFrederator也給出了原因:這就跟日本文化有關係了。
日語中「4」的發音和「死」字發音相似,所以多少有些不太吉利的感覺。這跟歐美人忌諱「13」這個數字一樣,歐美許多樓層沒有13樓,能規避的大家都會心照不宣地規避。
還有一個原因是,四指在日本有特殊含義,跟黑道有關。日本的黑幫極道團體里有個「斷指」的風俗,意思是如果你想加入黑幫山口組,你需要在入會儀式上切掉左手小指以表忠心,這承襲了日本武士切腹的遺風。
如此看來,四指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日本動漫里的一個忌諱,所以有一些動畫在引進日本市場時,也會被要求多加一根手指。比如,1999年開始播出的動畫片《建築師巴布》,2000年進入日本電視台播放時就多加了一根手指。
還有1994年的英國動畫《郵遞員派特叔叔》,他們都為了進入日本市場不得不多添一個手指:
這倒不是說所有的動畫片引進時都會改成五根手指,例如《辛普森一家》後期有幾季就保留過原汁原味的畫面,算是少見情況:
日本自己製作的動漫里也有打破傳統的,比如《鐵臂阿童木》,早期的黑白阿童木形象就曾經出現四根手指,動畫大師手塚治虫曾說,自己照搬過迪士尼的經驗。
後來事情發生了轉變,考慮到需要刊登廣告的原因,動畫製作人不得不把阿童木的手指改成五根:
終於,動畫片里的「四指迷思」算是搞清楚了,只是沒想到這背後牽扯到這麼多事情。
但小編隨即又思考起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有好多卡通人物都戴著手套?(所以動畫片怎麼這麼多迷思啊?!)
這也同樣是個很普遍的困惑,其中官方吐槽最為致命,高飛電影里的角色Bobby Zimmeruski就曾經在動畫里說過:你有沒有想過為啥我一直戴著手套?
關於這一點,著名的美國獨立動畫師、動畫歷史學家John Canemaker曾給出過答案。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省時省力。
製作人在技術有限的情況下,一個手套就要比細細描繪手指關節容易得多。
John Canemaker給出的另一個原因是,手套有別於身體顏色,方便人們看得更清楚。
在黑白動畫片的世界裡,卡通人物一般身體都是黑色的,穿的衣服是白色的,這樣如果手上戴個白色手套,就更容易區分開來,不然就成了黑乎乎一大片,多少有點影響觀感。後來一些技術允許,卡通人物有了色彩,但依然保留了手套。
沒想到卡通世界背後,有這麼多需要動畫片製作者考慮並協調的問題。在製作者們的各方考量下,最終製作出了我們看到的動畫作品。
總之,無論是四指迷思還是手套迷思,組建動畫世界的想像力與腦洞本就是天馬行空的,最主要的目的當然還是大家開心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QZxfm0BMH2_cNUgjo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