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收聽音頻
作者 芒來小姐
主播 陳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
「蝸婚式婚姻」
擊垮了多少人的愛情?
董璇和高雲翔「雲離婚」的新聞,幾天前就掛在了頭條上。
最後媒體實錘,董璇和高雲翔在今年5月辦理了離婚手續,這場持續一年的「救夫行動」,總算畫上了句號。
去年3月高雲翔性侵案曝光後,董璇挺身救夫,一面想盡辦法保釋丈夫,一面獨自一人養育女兒,開啟「清倉式」掙錢模式,倒賣二手貨記錄突破999件。
那段時間,董璇掏空了自己,憔悴得讓人心疼,她不斷為保釋丈夫支付巨額金錢,名譽也因為丈夫的醜聞受到損害。
這兩天陸陸續續看了很多對董璇和高雲翔婚姻的分析,我認為,高雲翔性侵案發生後,董璇選擇不惜一切代價救夫,是為「情」;事發一年後高雲翔仍被扣在澳洲不得回國,董璇選擇離婚是為「利」。
無論為情為利,都是個人的選擇。如果沒有經歷這場風波,董璇或許會將婚姻繼續撐下去——並非是因為這場婚姻有多完美,即使他劣跡斑斑充滿不幸,個人幸福和貌合神離之間,董璇也會選擇死撐。
離婚只是一個開始,婚姻的問題,如果不能在婚姻有效期內結束,就會延續到下一場感情里,對戀愛6個月就步入婚姻的董璇來說,這個問題無比現實。
從高雲翔性侵被拘開始,董璇的工作就沒有停過,但這場頭腦發熱義薄雲天的「救夫行動」,並沒有讓董璇的生活真的好轉起來,或許這一年她也想開了。
所以離婚消息實錘後,網友點贊最多的評論是:董璇真的仁至義盡了,離得好!
不怪網友這麼「喜大普奔」,董璇和高雲翔的感情,真的像極了現實中明明不愛,卻死撐著不離婚的夫妻。
也許我們都有過相似的體會:
熱戀時看到戀人眼睛都會發光,巴不得整天膩在一起;相處幾年下來,一整天面對面的次數不超過3次。剛結婚時發誓要「疼你愛你一輩子」,不捨得戀人受一丁點委屈;結婚多年後,戀人讓自己受了一丁點委屈,都要在心裡給他記上一筆。最愛TA的時候,TA得個感冒,巴不得請來全天下最好的醫生;不愛TA的時候,TA生了一場重病,你在心裡盤算住院費太貴了怎樣才能省點錢。
你們的關係,比起相濡以沫的「共存」,更像是絞盡腦汁的「共謀」。
雖然同床共枕朝夕相伴,但缺乏一種深刻的、默契的、相呼應的情感連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那個我們曾經愛過的人,不再是我們索求愛的對象。面對面坐著玩手機,互相都在心裡埋怨:TA都不知道放下手機主動跟我聊聊天。
其實心裡話是:為什麼你不能更關心我?為什麼你不懂我?
感情里,存在一種「蝸婚現象」:雖然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上已經貌合神離,只能將伴侶當作室友來對待,理智面對婚姻中的尷尬和煩惱。
我們渴望被愛,但害怕主動去愛;我們渴望被伴侶接納和包容,卻害怕關係中潛在的排斥和拒絕。
一旦眼前的人不值得我們付出,就會關閉情感的閘門。寧可殘缺的蝸婚,也不想讓關係變得完整。
丈夫得了抑鬱症
我選擇和他一起成長
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中,上班族高野和漫畫家小晴過著平淡的婚後生活,直到某一天,高野開始對著垃圾桶說話。
突如其來的自怨自艾、自我厭惡、沮喪絕望、身體疼痛、自殺傾向……多年壓抑的負面情緒噴涌而出,擊垮了高野。
「對不起啊,我得了抑鬱症。」高野像做錯事的小孩一樣,對妻子小晴吐露真相。
為讓丈夫好好休息,小晴用離婚要求他辭職。高野治療精神疾病的日子裡,小晴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丈夫精神低落,小晴就陪他一起癱在地板上一動不動;丈夫無法工作,小晴就外出求職養家餬口;丈夫想自殺,小晴就思考抑鬱症的價值,想辦法讓丈夫拾回生活的信心。
小晴的樂觀和堅強漸漸影響了高野,他對病友說:
「我呀,一直以來都是為了擔心我的妻子才想治好病,但是現在,我想為自己治好病。」
儘管直到電影結束,高野的抑鬱症都沒有痊癒,但正如影片最後所說:
再黑的夜,都會迎來黎明,就算晴空突然轉陰,也遠比黑夜更加明亮。
婚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就像兩股不同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這種力量可以改變一段並不如意的感情,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使得「夫妻彼此影響,共同讓生活變得剛好」的理想得以實現。
這種融合是怎麼發生的呢?也許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夫妻之間的融合,和夫妻感情的深淺,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愛是人類本能的生理反應,婚姻中的融合卻是理智思考過後主動採取的行動,這種融合併不是由「愛」引發的,而是由一起協力做事的頻率引發的。
心理學家Kelly認為,親密關係是以兩人能夠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為基礎,Levinger和Snoek在此之上提出了互相依賴型(Modelof interdependence),認為親密關係包含三個特點:
1.你老愛跟他頻繁互動。
2.你經常和TA一起協力做某件事。
3.你們的互動和協力深切影響了彼此的價值觀。
夫妻之間,互動越多、協力做事的機會越多、互相影響越多,感情就會越好。
這可能會讓一些堅信「真愛天註定」的夫妻感到震驚:原來感情好不好,不是由愛情決定,而是由行動力決定的。
一段畸形的親密關係會重現童年時親密關係的創傷:我們渴望被愛,但比起尊重對方的想法,我們更重視「如我所願」。一旦伴侶沒有按我們的套路來,就會感到「太讓我失望了」,拒絕互動、拒絕合作、拒絕被影響,感情因此越來越差;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則會隨著時間增長,呈現出整合的狀態:雖然我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熱情,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伴侶沒有如我們所願,也會與他頻繁互動、協力合作、相濡以沫,感情因此越來越融洽。
那些「湊合過」的蝸婚式夫妻,往往不是不夠愛,而是因為某些事關閉了與伴侶互動的閘門,拒絕打開。
造成蝸婚的兩大原因:
愛無能和出軌
生活中,造成「蝸婚」的原因有兩大類:夫妻一方愛無能,或者夫妻一方觸犯原則性問題,比如出軌。
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對「蝸婚夫妻」:李向前和田潤葉。
向前痴迷潤葉,但潤葉不愛向前,結婚後拒絕同床,即使向前為她奉獻一切也不為所動,這讓向前痛苦不已,喝醉酒後抱著樹皮親,嘴角親出血也不停下。
潤葉和初戀孫少安是青梅竹馬,她追求少安卻被無情拒絕,為了家族利益,也為了報復少安,她接受了向前。
潤葉未曾體會過被愛的滋味並不知道應該以何種方式去愛人。
這是一種內化了的客體關係模式,早年的成長創傷和成年後的情感創傷,會導致個體對於深層的互動與深刻的感情,要麼不感興趣,要麼無所適從。
潤葉的愛無能,讓向前在婚姻里備受煎熬,可即便如此,他也不認為離婚是更好的選擇。
這讓我想起了美劇《奧利芙斯特里奇》,幼年目睹母親自殺導致成年後愛無能的奧利芙,與濫好人丈夫共同維持了幾十年的婚姻,直到丈夫死後,她才收起尖酸刻薄的話語,向丈夫的靈魂表達遲了幾十年的柔情。
一個「愛無能」的伴侶往往匹配著一個付出型人格的老好人。
而一個觸犯了原則性問題的伴侶,總是選擇和具有利他情懷的伴侶結婚。
我的來訪者中,有一位正過著「蝸婚」的姑娘。她和老公是初戀,畢業不久就結婚了,起初兩人愛得痴纏,拿小區鄰居的話說,她一看到老公下班都會兩眼放光。
生育後,姑娘辭職做起全職主婦,老公創業全年無休,二人幾乎無交流,不久後老公出軌。
夫妻倆只有一套房,如果離婚,老公不可能分房,迫於無奈,姑娘只能抱著一顆涼了的心,繼續與老公搭夥過日子。
生活中,像姑娘這樣由於丈夫出軌,選擇「湊合過」的婚姻並不罕見,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創傷後遺症。
她們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感到精疲力竭,比起離婚或者繼續維持親密關係,更需要先讓自己輕鬆一下。
這些具有利他精神的伴侶,並非選擇了無條件的付出,而是需要1-3年的緩衝期,才能真正接受感情已經走向終點的事實。
這段時期,有些夫妻會重拾感情,恢復互相依賴的模式;
有些夫妻會選擇離婚,在愛自己上多下一點功夫;
更多的夫妻會選擇蝸婚,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雖然封閉感情會導致親密關係消亡,但至少能保護自己不會再次受到親密關係的打擊。
一個靠譜的伴侶
能滿足你對婚姻穩定的需要
心理學家Brian Ogolsky現場採訪了隨機抽取的夫妻,發現積極參與到各自的社交網絡中、喜歡將大部分相處時間花在社交活動上的夫妻,比其他情侶更容易走向婚姻,且能夠保持健康良好的關係。
那麼,那些能夠「玩在一起」的夫妻是否能夠攜手終老呢?也並不盡然。
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類都飽受「存在性焦慮」的困擾,
這迫使我們不斷尋求著與他人相連接的感覺,
最好能找到一個恆定的對象,通過伴侶的照顧來幫助自己站穩腳跟,
如同嬰兒擁有父母一般,得到確切而充足的安全感。
我們對「真愛」和「婚姻」的需求,根源上來自於存在性焦慮的困擾。
與他人發生連結,能夠解決這種困擾,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困擾:
我們將一頭熱的激情連結誤當作靈魂的共鳴,卻無力維持激情消散後膚淺的親密關係;
我們將貌合神離的婚姻當作維持穩定的手段,卻又難以按耐內心蠢蠢欲動的、渴望與他人發生深刻連結的衝動。
如果我們難以在婚姻中體會到深刻的情感連結,我們會選擇其他手段來彌補,
比如廣交友、忙於工作、養寵物、做公益、關心時事等,對一段快要告終的婚姻來說,這不失為「曲線救國」的方法。
但有一種比這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夫妻雙方都體會到深刻的情感連結,那就是一起協力做事。
例如:積極參與到各自的社交網絡,每年抽出時間一起旅行,在工作上互相提供良好的幫助,一起關心寵物和需要幫助的人。
這有個好處是,可以讓我們發現伴侶與自己不同的地方,並在事情逐步完成的推動下,逐漸接受、欣賞這種不同。
最後,給大家一個擇偶和維持感情的建議,只有兩個字:靠譜。
婚姻面前,一個做人和做事都很靠譜的伴侶,具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力量。
一個外形迷人但生活低能的豬隊友,或許能讓我們即使怒氣中燒,也能看在對方那麼漂亮的份上選擇忍讓,但這並不能減少你的存在性焦慮。
透過甜言蜜語和高顏值的表象,去探索一個人內在的生命力,才是婚姻生生不息的秘籍。
青音約,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互動留言
# 你覺得維繫一段婚姻最需要做的是什麼?#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