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伊·梅多斯博士是一名醫術高超的醫生,13年中幫助超過5000名失眠者。他意識到,只有接受一件事,才能真正告別失眠。
假如詢問那些一沾枕頭就能睡著的人,怎麼做才能睡著呢?他們大機率會這麼回答:什麼都不做。
他們只是把腦袋擱到枕頭上,如果不能馬上睡著,最多也就是翻個身,起來喝一口水或者上個廁所,然後回到床上繼續埋頭大睡。
但如果問失眠者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門,聽起來似乎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入睡。可即便是用盡了洪荒之力,還是照樣睡不著。
這也太不公平了吧。失眠者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下文中,世界頂級睡眠醫生蓋伊·梅多斯(Guy Meadows)將帶大家一探究竟。
你是失眠者嗎
正常入睡時間為15~20分鐘,那麼入睡時間多久算失眠,又該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失眠呢?下面有幾條標準供參考:
- 每周至少有3天在30分鐘內無法入睡(包括初次入睡和半夜醒來後再次入睡),持續時間超過三個月,且影響第二天的狀態;
- 醒來時覺得筋疲力盡。不過如果醒得很早但覺得神清氣爽,可能是因為躺下睡覺的時間比平時要早,這種情況下只需要調整上床時間就可以了。
對抗失眠的誤區
安眠藥起初會很快幫人入睡,但可能會形成依賴,讓你以為不服藥就無法入睡。
服用安眠藥還存在其他問題:
- 副作用:致人昏昏沉沉,記憶力減退,意識模糊等;
- 耐藥性:經常使用可能產生耐藥性,導致就算服藥也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 反彈:最嚴重的副作用之一是反跳性失眠,在停藥前應與醫生聯繫。醫生通常會建議緩慢、穩定地減少劑量,讓身體慢慢適應,儘量減少副作用;
- 效率低下:使用藥物的睡眠與自然睡眠不同,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S)減少,所以即使睡著了,醒來仍然不覺得精神煥發。
2
失眠者可能會認為,持續不間斷地睡夠8小時,才是高質量的睡眠,這是錯誤的。
正常來說,我們每晚都會在輕度、深度和REM睡眠中循環幾次,每個周期約90分鐘至2小時。每個周期過後,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覺醒期,然後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如果睡8小時,就會經歷4到5個這樣的周期。
如此說來,不論是誰都會醒來幾次,只不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這種睡眠習慣是進化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在夜間被反覆喚醒,以檢查是否有危險、喂養嬰兒、上廁所,或者緩解因靜臥而產生的麻木或疼痛。
對大多數失眠者來說,知道半夜醒來完全正常是種巨大的寬慰,可以緩解焦慮並幫助他們重新入睡。
拋棄錯誤的助眠方法
實際上,很多看起來萬無一失的助眠方法是錯誤的,還可能加重失眠,如:
喝牛奶、泡薰衣草浴、戴眼罩耳塞、數綿羊……
這些看似完美的方法實際會「助紂為虐」。問題出在哪兒呢?——絞盡腦汁實現一個本來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如此一來,大腦就會理所當然認為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可當你失眠時,又會很自然地會想要一堆「助眠小貼士」。
簡直就是悖論。
當然,很多小貼士聽起來完全沒毛病:不喝含咖啡因或者酒精的飲品、關掉電燈、慢慢躺下、學會放鬆等等。
可是問題來了,使用了這麼多技巧,睡覺本身變成了一項任務,而不再是簡簡單單的「睡覺」本身了。別忘了,入睡對不失眠的人而言,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
可見,「想要擺脫失眠,就必須付出努力」這種思維模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努力一旦不見成效,隨之而來的挫敗感和焦慮感會讓失眠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不要追著睡眠跑
大部分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某個夜晚翻來覆去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天已經蒙蒙亮了。
為什麼呢?你可能會說:反正已經失眠一整晚了,最後也就放棄掙扎了。
放棄掙扎聽起來是句喪氣話,但卻是解決問題癥結的訣竅。
沒錯,從千千萬萬失眠者的經歷來看,越是費盡心思擺脫失眠,越是會被失眠抓得死死的。
怎樣才能睡個好覺?只要重新學會「上床躺下,把頭枕到枕頭上」就足夠了,什麼五花八門的「努力入睡」技巧都是浮雲,「不努力」才是王道。
梅多斯博士在過去的13年中幫助過超過5000名失眠者,他意識到,只有接受自己整晚失眠的事實,才能身心合一,真正告別失眠。
失眠最大的幫凶是「畏懼情緒」。因為畏懼失眠,所以才會絞盡腦汁地努力嘗試,殊不知,對失眠問題而言,往往越努力越失望。
「從熱水浴到熱牛奶,當發現各種技巧都無法緩解失眠時,就越來越沮喪。我是一個睡眠專家,卻連自己都搞不定。
後來我反應過來,是我『太使勁兒』了。要想告別失眠,就得看看不失眠的人是怎麼做的:
什麼都不做。
這給我提供了新思路,也讓我明白為什麼傳統方法難以奏效。將來我會用『不幫不助』的方法幫助患者擺脫失眠。
現在我的『不幫不助』法已經在我的睡眠諮詢公司大展身手,我還開了一家睡眠學校來教大家這種方法。不管失眠者是近期剛剛失眠還是已經有幾十年的失眠史,這種方法都能奏效。」
放棄抵抗吧
人在遇到問題時會本能地尋找解決方法,這種思維符合「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但是對付失眠是無效的。這是為什麼呢?
人在有壓力的時候,身心都會受到影響:身體不適、負面情緒、過往的糟心事兒等等都會一股腦湧出來。讓人覺得鬧心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些隨之而來的身心反應會過分刺激大腦,於是就更別想睡了。
大腦一旦進入高警戒狀態,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必須解決這些身心問題,否則便不能入睡。
失眠者常說,他們如果可以「關閉自己的大腦」、「停止心跳」或「擺脫焦慮」,就可以睡著。這恰恰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越「想」,越糟。
其中的科學原因是大腦中的杏仁體(可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無法鑑別「打虎」和「對抗失眠」兩者的實質區別。一旦大腦將失眠當做大敵,身體也會進警戒狀態——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整個胃都揪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失眠就不足為奇了。
而如果失眠繼續,大腦就會把「產生情緒」和「上床睡覺」聯繫到一起,長此以往,夜夜強化,形成條件反射,失眠就會越來越難控制。而這種「自己和自己打架」的路子會消耗大量能量,第二天就會更覺疲倦。
其實,向失眠繳械投降,才會不戰而勝。
「失眠」這個小怪獸
梅多斯博士的一位患者瑪麗告訴他說,她覺得好像自己的大腦已經成為一群「小怪獸」的家,每當頭碰到枕頭,它們就會蜂擁而至。
這個比喻很貼切。
為了讓你保持清醒,這些小怪物們會急切地想要幫你解決問題,喚醒白天和過往的記憶。
你需要做什麼呢?和這些小怪物們戰鬥?聽起來似乎沒錯,但這樣做只會讓它們的數量越來來越多。
然而,歡迎它們反而會有效。
不妨想一想:當迎接朋友進入你家時,你會向他們走過去,進行目光接觸並握手、親吻或口頭表示歡迎。這些簡單的動作可以讓大腦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從而身心放鬆。這個做法看似簡單,卻會對睡眠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如果失眠時萌生了這種消極想法:如果今晚我睡不著,明天就慘了。不要抗拒,正視這種想法,友好地迎接它:
「歡迎」,
「過來吧」,
「很高興見到你」!
試試看,小怪物們興許就悻悻地逃跑了。
參考資料:Mail Online:The sleep revolution! It's time to stop counting sheep: DR GUY MEADOWS explains why the sleep aids we traditionally rely on don't work, and gives you the ultimate guide on how to guarantee a good night's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