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 1月24日上午,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時隔五年,中國再次最高規格——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表彰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
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光榮入選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並接受了表彰。
在獲得這一榮譽之前,從教近40年的劉可欽校長已有多項榮譽加身:曾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北京市特級校長等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上世紀90年代,她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主體教育實驗,為新世紀初期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奠定實踐基礎。
近年來,劉可欽帶領中關村三小探索學校教育改革的中國方案,參與千年大計建設雄安校區,為名校帶動薄弱地區教育轉型探索有效路徑。
一直以來, 中關村三小在網絡上就有著「北京魔法學院」讚譽。在劉可欽校長的帶領下,這所學校利用建築與空間設計的創新,把學校的教室變成了既聯通又相互獨立的空間, 學生足跡所到之處皆是「教室」,不斷探尋學校教育的變革。
「大家三小」
教師們都習慣稱學校為「大家三小」,這不僅是中關村三小的辦學理念,更是學校的發展願景。
「我們認為,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要讓每個人都能夠體會到家庭般的溫暖和力量;在大家庭里,要尊重每個人,需要每個人,成就每個人;學校的發展需要團隊的進取心,每個人都需要有大家氣度和追求。」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欣曾說道。
「家和成學」是中關村三小的校園文化,劉可欽解釋,家是動態生態環境,家庭和睦,心力一處,可為萬事,萬事順興;「和」以厚德,成就大家學問。
因此,學校在設計校園建築模型時,吸收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福建土樓的模型,結合新校址的地理條件,形成一個「C」型的開放性建築物。
身處這樣的建築中,每個人都會感覺被建築「環抱」著,產生一種整體感和庇護感。
面向東南方向的開放性設計,使得整體建築仿佛在熱情擁抱每一個走進來的人,同時又將你引入更廣闊的社區,與整個城市相連,由此體現「大家三小」的大家庭和諧共處的理念。
傳統的教室都是封閉的,設在走廊兩側。而中關村三小新校區,則打破了這一傳統,除了占一半數量的傳統教室,設計師們把教室一側的公共區域變成開放教室。
開放教室有三個教室大小,中間通過活動隔斷進行隔開。教室可以根據老師的課程需要進行「變形」。
全部打開可供三個班學生共同使用,學生可以在這個區域內學習、交往和遊戲,也可使用隔斷進行小範圍教學。
班組群的「核聚變」
有了可以變形的開放教室,這也意味著學校可以在班級編排上打破傳統,把三個不同的班組成一個班組群,共同使用一個開放教室及學習空間、衛生間、樓梯等。「有一種家庭學習的氛圍」。
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欽說,班組群使得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學校管理也有以「班級」為單位轉向以「群」為最小管理單位的變化,這樣設計的優勢在於,希望通過這樣的探索能夠繼承分科教學的優勢,保持分科教學的深度和系統。
同時,通過教師之間的這樣的一種協同合作,避免了分科導致教師在學生髮展視角上的局限和短視,便於多學科教師能夠協同工作,設計綜合性學科教學活動,也體現了西方學校全科教師的優勢,避免了教師的局限性:單兵作戰,孤獨成長。組織形態的多樣性,為一個團隊形成合力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在這裡,處處是教室,隨處可學習:「三室一廳」的三間聯通的教室,建立起班組群。不同年級的三個班級的師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成為家庭式的學習基地。
通過活動隔斷板,摺疊或展開,根據學習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兩個或三個班級自由組合,為大小孩子共同學習提供了多樣的學習空間。
在這裡,處處是圖書館,處處可借書。學校沒有設計傳統意義上的大圖書館,而是將圖書館全部打亂分布在校園各處。學生借書時,每本書上都會有條碼系統能定位到具體的位置。
在這裡,處處是博物館,支持一座建築存在的聲、光、風、水、電,傳統的學校通常會封閉在牆體和屋頂之內,在這裡,則直接把它們當做教材,讓學生了解學校建築是如何運作的。
這裡也處處是舞台,促進學生走出教室之外展開學習的最大可能,模糊了課上課下的界限,模糊了學科間的界限。
這就是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新建成的北校區,活動的教室、班組群的理念、隨處可見的圖書館等,隨時可見學生的互動交流空間,在多種空間組合,多形態的空間布局中,讓各類學習資源得以共享,而不是分割,讓學校成為充滿生長機會的博物館。
未來教育探索:
學習,將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
開放的理念背後,是中關村三小對未來學校、未來教育的探索。
在劉可欣看來,學習,將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
她認為,「這是我們在新校區的建設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很便捷的資源和空間,幫助孩子學習,將來能夠擁有從事也許今天還不存在的職業技能,或者說那些素養,才能夠幫助學生走向未來。」
「我們以全球化的視野來推動學校的創新,藉助學校建築空間的變革,來推動學校的變革,推動學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的重新建構,希望學校能夠成為一個充滿機會的博物館。我們希望學生在這裡接受六年的教育後,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有能力的、有擔當的人。」
建築與空間設計的創新引發了學校教育的變革。中關村三小將「真實的學習」作為課程改革的價值目標。
學習不只是發生在教室里和課堂上,而是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之處;教師不僅僅是在辦公室里備課、批改作業等,而是有更多樣的空間適宜其學習、交流;學生也不再只是過一種上課下課的單調生活,因為對兒童而言,「生活即學習」。
現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充滿活力的現代校園?
從2012年劉可欣校長創新地提出「大家三小」,並圍繞這一理念,大膽地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至今已經有八年時間。
打破學校固有的「教室+走廊+操場」模式,以「單一教室+可組合的公共空間」,讓教室成為「三室一廳」的家,讓學校處處是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
超越班級授課制的單一模式,將三個連續年級班的師生組成「班組群」,形成適應未來學習和發展的新的學習生態;以4個班組群構成一個「校中校」,及時響應師生的需求,讓決策發生在離師生最近的地方。
打破傳統學校治理架構,讓不同利益方深度參與學校共治,形成黨組織領導下,以校長為核心的行政團隊、教職工代表大會、課程委員會、少先隊、家校共同委員會多主體參與的現代學校治理運行的一整套體系。
在劉可欽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有責任心、有擔當、受歡迎的中層幹部得到成長,教師群體的教育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中關村三小也榮獲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參考資料:
1. 海淀區教育工會《致敬!海淀教育系統劉可欽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
2. 北京海淀《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舉行》
3.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關村三小:這裡有一群未來教育家》
4. 中國教育報《辦面向未來的教育:北京中關村三小探索學校系統變革的實踐》
中國網教育頻道 | 出品
梁希理 羅天林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News
班主任有償補課,家長舉報反被毆打
官方:開除!
陸雲泉:孩子自主性不強,
再多的「一對一輔導」效果為零
衡水中學校長對話新東方俞敏洪:
「高考改變命運」還能信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FgzJ3YBjdFTv4tAji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