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第一城」成都當之無愧 「國風熱」注入美學新流量

2019-08-28   最武侯

傳統節日的錦里古街或者是九眼橋酒吧一條街,少年少女們著漢服穿越而來;望江樓公園的竹林邊、武侯祠的紅牆古樓旁,衣袂飄飄的古風攝影成為一道風景線。

在成都的地鐵里、大街上,你不要被端著奶茶、穿著馬面裙的少女驚到……仿佛一夜之間,成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傳統漢服。

演繹傳統文化之美

「唐代仕女」穿越而來

最近,在九眼橋邊的同袍(漢服愛好者互稱『同袍』,出自《詩經·秦風·無衣里》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聚會中,漢服愛好者小楊一身橘紅色的齊胸襦裙,烏黑髮髻上點綴花簪,搭配柳葉眉、花鈿的精緻妝容讓她清新婉約不失端莊優雅,猶如敦煌壁畫里走出來古代仕女。

「好有唐代壁畫的感覺呢……」、「這個妝也畫得好看,尤其是眉心的那幾點」在當天的聚會中引得路人一片讚揚。小楊忍不住給路人介紹道:「這個是唐代仕女妝里特別的花鈿,古人會在眉心、太陽穴與嘴角畫上動物或者植物,稱為花鈿」。無形之中,她成了「漢服文化」的推廣者。

「這個妝容是自己畫的『復原仿妝』,是照著網上的視頻摸索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美……「說到自己最喜歡的漢服文化,小楊打開了話匣子,從她喜歡的妝容到服飾她說得頭頭是道。而在兩年前對於她來說是不可想像的,當時身邊很多同學都是COSPLAY愛好者,從動漫里的角色到現實中的演繹,看著漫畫長大的她也成為一位coser(指通過穿上動漫里各種角色的服飾,扮演成作品中的角色)。

但是悄然間,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熱潮的到來,小楊從網絡上、身邊人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漢服文化。「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謂之夏」,那些演繹著東方古典文化含蓄之美的衣裳、深衣、襦裙、襦絝深深地吸引了她。 「越了解就越喜歡,中國曆朝歷代都會有各自特色的服飾,值得我們一直愛下去!」小楊這樣表示。

包容性強 接受度高

網紅城市掀起「國風熱」

「在成都景區,在地鐵上、大街上都見過很多穿漢服的人,甚至還聽說公司很多漢服愛好者還組建起漢服社團,我在別的城市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穿漢服的人。」 今年8月剛畢業來到成都工作的年輕人小劉發出這樣的感嘆。

和他有同樣感受的人不在少數,在校園的開筆禮上、在社區的傳統節日中,越來越多的漢服展示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嚮往。而90後、00後漢服同袍們的加入,則是將漢服文化融入到當前的大眾文化中。

《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在購買漢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深藏在武侯祠旁的重回漢唐錦里店在同袍圈裡頗有名氣,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絡繹不絕。對於漢服在成都的「走紅」,重回漢唐漢服品牌的創始人呂曉瑋深有體會。

從13年前在成都文殊坊開了全國第一家漢服實體店,到今天全國20多家實體店以及近60家加盟店,重回漢唐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漢服實體店連鎖企業,見證了漢服在成都的走紅。

「剛開始的時候組織一場漢服文化活動只有十幾個人,現在我們在錦里組織活動的話不得不移至武侯祠旁邊的南郊公園,人太多了。」呂曉瑋回憶道,根據重回漢唐品牌線上線下的銷售數據顯示——成都是當之無愧的「漢服第一城」

而在武侯祠、錦里的七夕、元宵等傳統節日中,著漢服聚集的少男少女們更是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仿佛帶人們穿越了時光走進了歷史。一直以來,武侯祠在傳統節日中都會舉行大廟會等相關的文化活動,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同時錦里緊靠武侯祠擁有厚重的三國文化底蘊,景區的紅牆竹影自帶古風特效,成為同袍們最喜歡的聚集地之一,呂曉瑋和團隊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將錦里店作為宣傳漢服文化最好的一個窗口。

「成都的漢服熱一點都不出乎我們的意料,寬容、開放、時尚是成都的標誌,古老的成都歷史悠久,同時又非常具有時尚氣質,人們樂於接受新事物,傳統與時尚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今天年輕人穿著漢服走在成都的街頭變得很常見了。」呂曉瑋這樣表示。

資料圖片

而對於越來越多人喜歡漢服,推廣漢服,她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國家層面的重視,「漢服熱」順應了從國家到地方對於傳統文化的復興的大政策環境;同時由於新媒體微博、微信以及短視頻的助力,向更多的人展示了漢服的魅力,減少了距離感。同時最重要的是成都的包容與開放讓漢服文化成為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時尚趨勢。

資料圖片

(武侯融媒記者 張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