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補給點可以作為官方補給的補充,去做更個性化的搭配。
對成績有要求的進階選手而言,個人補給可以降低進出補給站時配速的起伏,提高補給時的效率,也減少隨身攜帶補給的負擔;
對成績沒有要求的完賽選手而言,個人補給除了能提供能量外,在心理方面也會是另一種士氣的提振。
先來看一下馬拉松比賽常見的補給點設計。
世界際聯合會(World Athletics)和中國田徑協會對馬拉松比賽的補給都有明確的要求:
——可以看到,「至少每5公里有足夠的飲用水」是補給點的下限。
實際上近幾年的馬拉松賽事,絕大多數都做到在賽事十公里後的距離,每2.5公里就設有補給,且提供水、運動飲料和能量補給品。「能量補給品」通常則是能量膠、鹽丸、水果和方便攝入的食品等,有些比賽還會根據贊助商的情況,提供特色性的補給。
一場合格的馬拉松比賽,在選手的補給方面通常都能滿足需要。那設置個人補給點的意義,更多就在能提供更為個性的補給需要。
對成績有要求的進階選手而言,個人補給可以降低進出補給站時配速的起伏,提高補給時的效率,也減少隨身攜帶補給的負擔;
對成績沒有要求的完賽選手而言,個人補給除了能提供能量外,在心理方面也會是另一種士氣的提振。
一.少量多次:減少單次補給的量,適當增加補給的頻次
跑馬拉松時人體的能量流失持續發生,但單次補給過高又很容易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且身體也不像汽車,在加油或充電後直接滿血復活。
舉個例子,一場馬拉松下來,人體會失去約11g的鹽分(以及其它電解質),如果選擇在比賽中途直接一兩次就大量攝入含鹽分或電解質的食物,身體並不能直接就完成補充。
正確的做法是在比賽前夕就提高電解質的攝入,而後途中少量多次通過飲用運動飲料等方式補充、每次飲用至多不超過150ml,在比賽的關鍵節點,如15公里/半程/25公里/32公里,選擇1-2個節點攝入專門用於補充電解質的鹽丸。
二.快速吸收:攝入後儘可能快速轉化為需要的能量
很多「豐盛」的補給並無法快速被吸收,其能提供的能量如果不是耐力運動需要的,也不建議在途中補充。
此類常見的不宜食物包括麵包、餅乾和粥類、牛肉乾、巧克力等,它們不但無法快速轉化為糖原,還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三.提前補給:不要等到身體出現狀況再補給
感覺口渴的事後,身體其實已經嚴重缺水。同理,當身體出現痙攣抽筋情況時,電解質的流逝也非常嚴重——此時再去補充,身體吸收的速率也遠趕不上身體當下需要的程度。
正確的做法是,通過日常的模擬訓練,去了解自己在類似的環境(溫度/濕度)以該配速進行時,身體出現狀況的節點的,提前10-15分鐘就開始補充能量膠、鹽丸等。
絕大多數能量膠都在服用後至少15分鐘才會發揮作用。
設置個人補給點,有哪些比較適合的食物+注意事項
除了專業的能量膠和鹽丸外,比較適合的私人補給是水果,和一些小零食。
最適合設立補給點的區域可在21公里-38公裡間的折返賽道,意味著單個地點可以進行兩次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