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第二波真的來了嗎?五一還能帶娃出去玩嗎?

2023-04-23     丁香媽媽

原標題:新冠疫情第二波真的來了嗎?五一還能帶娃出去玩嗎?

最近,關於新冠疫情第二波的消息好像變多了。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媽媽群里也有很多關於近期新冠疫情的討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 4 月 20 日的大會上也對外發聲,稱:6 個月後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提醒大家要做好應對新冠二次感染的準備。

上一次新冠傳染高峰還沒過幾個月,新一波又要來了嗎?

聽說有新的變異病毒,我們要做什麼準備嗎?

五一還能帶孩子出去玩嗎?

下面,我們就針對大家的疑惑請專家來解讀一下。

新冠感染者確實在增加

但整體數量還是較少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官網上,記錄了自 2022 年 12 月 9 日以來,每周新冠的感染情況。

從目前能監測的數據來看,目前陽性案例確實在增加,但還是很少。

國內 12 月~1 月的感染高峰之後,新冠病毒並沒有消失,而是維持著「低水平流行」的狀態,檢測的陽性率一直維持在 1% 以下。

然而近期,新冠陽性率數字開始小幅升高,4 月 20 日為 1.7%。

圖片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官網

另外,根據全國哨點醫院報告的新冠陽性率數字,已經上升到 3.2%了(近期的傳染病例中,流感仍占絕對的大多數)。

圖片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在陽性病例增加的背後,雖然 BF7 和 BA5.2 仍處於絕對優勢,但新的毒株 XBB 系列,檢出也在增加。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官網信息,可以看到 XBB 系列的檢出率在升高

圖片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的新冠疫情狀況,還處於個別病例出現、僅僅現出了零星的狀態。

  • 國內的陽性病例確實是在增加,但是感染情況還是很低;
  • 新的變異毒株 XBB 檢出確實是在增加,但是占比還是很少。

那麼目前的上升是否是第二波的前兆?新變種 XBB 帶來的陽性病例會不會不斷增加,直至蔓延成第二波感染浪潮呢?

是否馬上會有第二波?

不用過度擔心

一個地區是否會有二次感染浪潮,主要和 2 方面條件有關係:

  • 是否有新的變異毒株湧入?病毒的變異程度大不大?病毒變異越大,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機率越高。
  • 間隔多長時間?間隔時間越短,人群的免疫水平越強,掀起第二波感染浪潮的可能性越小。

回看國內的情況,目前最有威脅的毒株是 XBB 系列,這 2 個條件,對 XBB 的傳播都不太友好。

首先是病毒。

雖然 XBB 是一種全新的毒株,但不是徹底的免疫逃逸,也就是說過往我們打疫苗、感染奧密克戎之後,身體內部產生的抗體,還是能認識並阻止一部分 XBB。

那我們的免疫水平呢?

距離上一波感染浪潮 5~6 個月的時間,絕大多數人身體裡面的抗體濃度,還是足夠能保護你的。

一篇預印版論文顯示 2 針滅活疫苗接種者發生 BA.2 突破性感染 6 個月後,仍能檢測到針對 XBB、XBB.1.5 等新型奧密克戎亞株的中和抗體(3 針的效果類似)。

對於完成了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種(兩針或三針滅活疫苗),並且又經歷過一次感染的人來說,免疫基礎實際上是更強的!

仍有抗體保護 + XBB 變異有限,讓國內快速發生第二波感染浪潮的可能性降低。

即便感染人數在之後會大幅上升,真的變成第二波感染浪潮,從國外的經驗看來,實際感染數也是遠低於以往疫情高峰時期。

以正在經歷 XBB 感染浪潮的新加坡的經驗為例,XBB.1.16 確實導致新加坡的感染病例大幅上升,但目前的實際感染數遠低於以往疫情高峰時期。而且住院、重症上升幅度也遠沒有感染那麼高。

數據來源:WHO

五一假期還能帶娃出去嗎?

需要注意什麼?

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孩子和家人都已經全程接種過疫苗,並且現在身體也沒有異常表現,趁著新毒株在國內還沒有流行開,在做好規劃、做好防護的前提下,五一假期帶孩子去出去玩玩還是可以的。

雖然我們暫時還不用擔心二次高峰可能造成的醫療擠兌,但畢竟感染了還是會很難受,再加上目前流感、諾如等季節性傳染病也處在發生率較高的時期。

為了家人和孩子的健康,我們之前養成的防護好習慣,還是要堅持下去。

正值出行高峰期的五一,建議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

出行前加強健康監測

密切關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狀況,出現發熱等症狀時,及時進行新冠 / 流感抗原檢測;如果出現發熱等症狀時,最好暫緩出行。

做好出行物品準備

根據出行距離和天氣情況,提前準備必要的生活物資和防疫物品 & 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我們整理了一份清單,大家可以對照著做好準備——

旅途中做好健康防護

  • 勤洗手:無論外出還是回家,都要勤洗手;
  • 去人多的地方,科學配戴好口罩,注意保持距離,儘量減少人多、密閉空間裡的逗留時間;
  • 五一的行程別安排太滿,過度勞累也會增加感染幾率;
  • 如果發現自己或孩子有發燒、精神狀態差等可能感染的症狀,別硬撐著,多休息,多睡覺。

參考文獻

本文專家

周葉斌

合作專家

遷傳學 博士

藥企研發 科學家

莊時利和

合作專家

北海道大學 神經科學 碩士

徐慶年

審核專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感染科 主任醫師

策劃製作

策劃:阿童木

監製: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824a2864bbe467ff121aaef44cace08.html